我国历史上主导分层法.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662124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历史上主导分层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历史上主导分层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历史上主导分层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历史上主导分层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历史上主导分层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分层的研究引言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研究社会分层意义何在呢? 首先可以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其次可以揭示资源配置、地位获得的社会机制,分析人与人差异的社会影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这种差别所应有的价值判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为社会面对这种差别而应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层理论

2、的影响非常广泛。除了马克思的阶级学说之外,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也普遍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韦伯使用三项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即财富、权力和声望。财富代表经济基础,权利代表社会地位,声望象征着政治权利,韦伯把经济、社会和政治三方面标准综合起来划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在韦伯之后,沃特等人提出六个阶层的划分方法,共八项指标,即职业、收入数量、收入来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根据这八项指标,沃特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上上层、上下层、中上层、中下层、下上层和下下层六类。相对于西方的社会分层法,我国的社会分层情况更带有中国特有的色彩,研究其特点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正文一、我

3、国社会分层法的演变1、革命战争年代首先来介绍一下该时期的存在的各阶级状况:处在结构最上层的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地主阶级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分与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佃农的形式。买办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势力并直接为其服务。买办资产阶级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需要,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同时又与本国封建官绅相勾结,损害民族利益,残酷压榨本国劳动人民,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接着是中产阶级,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

4、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位于下一个阶层的是小资产阶级,主要包括中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由职业者等。小资产阶级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或少量财产,一般既不受剥削也不剥削别人,主要靠自己的劳动为生。比较接近底层的是半无产阶级,包括贫农、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店员和小贩等,是一个数量极大的阶级。他们只有极少的生产资料,经营很小规模的生产和其他营业。他们不能完全靠独立劳动为全部生活来源,经常出卖劳动力,收入甚微,同时遭受帝国主义、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以及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生活困苦,濒临破产的边缘。位于社会底层的是无产阶级,他们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极其困苦。根据以上各

5、个阶级的介绍可以总结出来在当时社会分层情况是纵向分布,但是以下为荣。因为在处于革命时期的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的阶级是共产党的主要力量或者是其努力争取的对象,而出于上层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整个社会唾弃和打压的对象,于是以下为荣就不奇怪了。2、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在这个时期,社会阶级被简单地分为“好”与“坏”两个阶层。属于“好”阶级的阶层包括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以及革命烈士家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五类”;属于“坏”阶层的有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即“黑五类”。3、 改革开放之后在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之后,整个社会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所以这个时期的分层情况

6、是横向分层,不分等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产生了中产阶级,其典型特点是“经济前卫,政治后卫”具体表现为,在经济行为上紧跟上层阶级,即“赶时髦”;而在政治上,由于其安于现状,认为如果制度改变的话其利益很可能受损,于是消极应对变革。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上层逃离,中层坠落和底层沦陷的特点。既得利益者由于担心其财产受到变革的影响,于是将其大量转到国外;由于社会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有些中产阶级的财产不断缩水,于是沦落到了社会底层。二、 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层化模式的定型与遗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之间开始以种种形式相互排斥。1、 符号排斥:各阶层用一些具象化的证明来区别其身份,比如文凭、产权和资

7、格证书。2、 政治排斥:具体表现为弱势群体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再加上表达渠道不通畅和维权机制成本高昂,导致处于社会下层的群体越来越弱势。3、 经济排斥:表现为两个极端,出于上层的人不断推进时尚的流行并进行炫耀性消费,而处于下层的群众甚至很难找到一份稳定的全职工作。4、 社会排斥:最主要的是空间隔离,具体表现为贫民窟和富人区的存在,由于地域上的隔离,又导致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和交往方式的不同。5、 文化排斥:主要原因是贫困文化的再生产。贫穷的人受过的教育程度不高,并且由于经济问题,其子女也不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再加上地处贫民区,受到周边各种堕落文化的浸染,无法有长远发展,这样贫穷会一代代的传下去。

8、由于以上的种种排斥,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少,甚至趋于固化,于是整个社会形成若干“断裂带”。由于社会上有价值的资源总是短缺的,所以出现社会分层的问题虽然并不为人们所希望,但却是正常的。社会分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各层之间缺乏流动的可能性。三、 如何应对社会分层问题首先来研究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分层必然会带来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分配不公就会激起民怨,进而影响统治的稳定。少数既得利益者何以维持其统治的方法值得思考。首先他们会将自己高度组织化来增强内部凝聚力。然后他们会垄断意识形态解释权来为自己的统治地位做出合法化解释,让大家觉得他们位于社会上层是有道理的。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是设置各种暴力机构以

9、备发生暴动反抗时进行武装镇压。更为巧妙的是,他们会设置“安全阀”来避免社会不满的情绪指向主要断裂带。只要是一个国家社会上就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关系到国本,而且无法解决,我们称之为“断裂带”,如果公众的视线和不满情绪都集中在这些断裂带上,那么社会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要把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并引导他们去抨击这个问题,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安全阀”。比如我国的教育和医疗问题为公众热烈讨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了化解上下层的矛盾,少数派采取了一个措施:制度化吸收下层精英,给他们一丝向上流动的希望,他们就不会整日想着颠覆这个社会,这种方法也被称之为控制“传染源”的做法。最后一个做法

10、是抑制流民的产生,为大多数人提供住房和工作,减少“易感人群”。四、 总结 伴随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变迁的加速,我国社会阶层呈现出愈发多元化的情况。分层多元化在实现了社会伦理关系从单一到多元、从对立到互补、从封闭到开放、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贫富分化现象造成层际关系紧张及伦理关系失范,畸形的阶层结构引发伦理秩序紊乱.为了尽可能地遏制负面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阶层结构,应在和谐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实现三个统一:一是不要从起点上更要从结果上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实现社会分层的多元化与合理性的统一;二是重视不同阶层在利益上的互补和道德上的互助,实现伦理关系的多样化与互补性的统一;三是确立统合意识及其相应的整合机制,实现伦理秩序的复杂性与协调性的统一.如此.才能确保实现社会伦理关系的和谐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