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762496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我虽然一直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但却尽量避免给中小学老师作报告,因此拒绝了许多约请。因为我深知自己缺乏在第一线进行教学的经验,害怕讲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让老师们失望,更怕发生误导。我唯一敢讲的,是鲁迅作品教学,这不仅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研究鲁迅,更因为我在2004年、2005年在我的母校南师附中和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去年还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我在这几所学校上课的讲稿,包括和学生课堂上的讨论,以及学生的作业,课程结束后的调查中学生的反应,都已辑为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总

2、结,我就有了点底气,敢在这里讲了。但我也有自知之明:这不过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更谈不上示范性,一切都要靠在座的诸位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参考而已。我想讲两个问题: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一、如何认识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有人问:为什么要在中学讲那么多鲁迅作品,少读点,滕出时间,多读点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不更好吗?我不反对中学生读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我还主张要读胡适、周作人的文章,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把他们两位排除在外,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空间,思想文化空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我要强调的,是鲁迅与梁实秋、

3、林语堂他们不同之处,也就是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的,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哥德,等等,这样的作家在他那个国家、民族里,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小就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辈子,不断地从阅读他们的作品中,获得启示,获得灵感,获得精神的支撑。因此,他们的作品,总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的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国,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的作家也不多,我曾经和很多专家、语文老师都讨论过,应该成为国民教育基本教材,不但在必修教材里,要占相当比例,而且还

4、要开选修课的作家作品有哪些?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认为应该至少开设四门课,那就是“论语、庄子选读”这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唐诗选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青春期;“红楼梦选读”这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鲁迅作品选读”这是现代思想文化的开创。接受了这样的基本教育,每一个中学生精神上就有了一个底,以后他们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都有了底气。我经常说,中学教育是给孩子的终身发展垫底的,鲁迅作品教学应该在这一“精神垫底”的基本工作中发挥特殊的别的作品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我这样讲,听起来有些空洞,也许还有些老师会认为我过分夸大了鲁迅的意义。但这却是听过我的课的学生的共同体会。这里就无妨念几段学生的总

5、结:“我们曾经在梁实秋的雅舍中喝茶谈酒,在林语堂的幽默里鉴赏人间的恩怨。但我们单单忘记了那位孤独的巨人、呐喊的勇士、深刻的思想者、慈爱的老人,和他那许多的书。我笃信,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才逐渐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以最坦荡、热烈的心,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鲁迅作品读多了,我突然有一种历史交接般的不断前进的责任感”,“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生命中多多少少挂些鲁迅的影子,是可以帮助我衡量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至少有这样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我的眼界会开阔许多,我自

6、己也再不会只局限在原本的那一点点不透风的空间里了”,“一个学期读鲁迅的文章,让我思考了太多的东西。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相信有了这样的基础,我还能够认识并解决更多的问题”,“不知不觉间与鲁迅的思想为伴,已经有了一段时日。看文章,记笔记,做了一大堆,也做了大量深层次的思考。才发现这个精神的漫步只开了一个头,怕是要一直走下去,走一辈子了”,“这是我和鲁迅近距离的接触的开始。我会继续我的旅程。也许,只有我们真正读懂鲁迅时,我们才真的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完全可以看出,正是鲁迅的作品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让他们思考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这就够了。和我一起开发这门课的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在

7、总结时,把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归结为给中学生和中学教育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这是说到了点子上的。但我们能不能仅仅把鲁迅作品作为一个精神读本呢?这里也有一个误区:把鲁迅的思想、精神和他的文学、文字割裂开来。有些人反对多选鲁迅作品,这也是一条理由:在他们看来,鲁迅教学无助于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有些教师喜欢讲鲁迅,也是着眼在鲁迅思想的发挥上,往往脱离文本而空谈鲁迅精神。另一些人则是出于对鲁迅精神的反感,而竭力要将鲁迅逐出中学语文课堂。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开创者之一,他是一位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

8、话文的基本教材。这几乎是文学史常识,因此,道理无须多说。我要讲的是鲁迅语言的特点。我想概括为两点。首先要说的是,鲁迅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有机融入了古语、外来语、方言的成分,把现代汉语抒情、表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里实际是在强调,鲁迅的语言把作为我们民族母语的汉语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我曾经说过,语文教育最要的,就是要突出母语教育的特点,也是在这一点上,鲁迅作品就显出了特殊的重要性:我们正是要通过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汉语的魅力,欣赏汉语的语言美。周作人曾经说过,汉语有三大特点,即为装饰性、音乐性和游戏性。其实这也是鲁迅语言的特点,我们讲鲁迅作品,讲鲁迅的语言,就应该紧紧地抓

9、住这三大特点。鲁迅语言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绘画性和色彩感上。这一点,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注意到。随便举一个例子,鲁迅的故乡,其实就是围绕着两幅画来写的。一幅是童年的故乡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而且图下有人:小英雄闰土。另一幅是现实的故乡图: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图中的人,由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蕴含在这两幅画中。我们讲故乡就应该从引导学生注意两幅故乡图色彩的变化入手,由此而引导学生感悟色彩变化背后鲁迅情感的变化,并和鲁迅一起思考这样的变化的社会原因。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童年的故乡图在小说最后再度出现,思考其寓意。讲完了,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

10、象,将鲁迅笔下的景色和人物全部画出来,尝试如何将文学作品里的文字色彩转化为美术作品里的绘画色彩。应该说,这样的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的文字,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药、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等等,篇篇都有,而且都蕴含了鲁迅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是鲁迅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应该抓住不放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这里存在着一个美术家的鲁迅。鲁迅有很高的美术造诣,他收集汉代画像,编选中外画册,推动新兴木刻运动,自己也有绘画作品,还亲自设计封面,注重装帧艺术,等等。再加上我们在下面还要说到的他的作品与音乐、电影的关系,因此,我们说,鲁迅同时是一个艺术家。可以说,鲁迅是集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为一体的,三

11、者相互渗透,补充,构成了完整的鲁迅本体。所以鲁迅文字里的色彩感,不仅是一个语言艺术、技巧的问题,还内含着鲁迅的艺术思维,鲁迅观察、感受世界的方式这样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艺术家的鲁迅,美术家的鲁迅,实际形成了许多遮蔽。正是有届于此,我在给学生讲鲁迅时特地设置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这样的专题,我和学生一起欣赏鲁迅亲绘的猫头鹰、无常画像,鲁迅设计的封面,特别是鲁迅为德国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所作的文字解说,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如何将绘画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这堂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对绘画的爱好,对色彩的敏感,其实是青少年的天性,这也是引导学生走近鲁迅的一个通道。鲁迅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

12、的音乐性。没有材料说明鲁迅爱好音乐,他的语言音乐性是直接来自对汉字的特殊感悟和驾驭能力。这其中就有骈文的影响。周作人曾经提倡“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的文章”,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乃兄鲁迅。老师们不妨去读读鲁迅的淑姿的信序(收鲁迅全集第7卷),那就是一篇带有游戏性的骈文。许广平回忆说,鲁迅写完以后,自己也十分欣赏,并且和她一起朗读,全篇铿锵入调,鲁迅显然被文字里的音韵、节奏陶醉了。这对我们的鲁迅作品教学也是一个重要启示: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里的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万转的情感,那些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并触动心灵。这也是我多年从事

13、鲁迅作品教学的一个经验:靠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是接近鲁迅的艺术和他的内心世界的入门通道。这背后是有一个语文教育理念的:阅读鲁迅作品和文学作品,首先不是分析,而是进入情境,获得感觉和感悟。我在中学讲鲁迅时,就作过这样的试验:把鲁迅野草里的几个片段辑成一篇天。地。人的短文,让全班同学站起来,放声吟诵。我关照学生:不要去分析,不要去想这些文字表达了什么段落大意,什么主题思想,只管高声朗读,你就会进入一个生命的大境界。今天,我在这里也不妨朗读一遍“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许也将不能。题辞“她在深夜中尽走,一

14、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空,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间将一切并合: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中的波涛。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页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如太阳光,使空中

15、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颓败线的颤动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雪这样的全班集体朗读,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我清楚地记得,读着读着,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后来,一位学生还特地写了一篇诵后感我高声朗读,身躯和心灵一起颤动开篇即给我强烈的震撼,没有人能像鲁迅那样坦然。“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歌唱”,我读出了寂寞和悲怆。孤独的战士,受伤的狼。在深夜中尽走无边的荒野-无词的言语沉默无声里蓄满了野性的力量。颤动-颤动-颤动-身躯的颤动荒野的颤动天空的颤动奇峻的想象,后现代的画面,受伤的力量的感性表达,母爱因此变得可怕,因

16、此变得伟大。我高声朗读,自己的身躯,心灵,也随着“暴风雨中的荒野”,随着“空中的波涛”,一起颤动起来。“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在混沌的天地间,站立着人间至爱至勇之人,忽而化作受伤的狼,崩天裂地的嚎叫,忽而化作雪的精灵,漫天遍地的飞舞”。我给这位学生的诵后感,写了这样的评语:“通过朗读,感悟到了鲁迅语言魅力的许多重要方面:奇峻的想象,后现代的画面,受伤的力量的感性表达”,这是比我们课堂上的许多分析和借题发挥的解说,更直抵鲁迅的心灵和文学的根本,更直抵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情感和生命的“高峰体验”。在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里,这样的“高峰体验”是不可多得的;特别是在生命成长的起始阶段,有时只要有一次,两次,三次,就可能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影响一生。这样的能够激发高峰体验的文本,是并不多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