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7550826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 我执教的课题是组织竞赛下面我将从备课思路,讨论主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阐述我们学校的这次校本教研活动。 一、说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学问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育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根底上,熟悉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爱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的兴趣,熟悉象形统计图和简洁的统计表,并依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洁问题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织竞赛是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识的“组织竞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

2、同学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舞学生经受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阅历。本课是在学生熟悉了象形统计图的根底上,连续学习有关的统计学问。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根底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肯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推断,从而为决策供应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借助真实、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进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受收集

3、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熟悉简洁的条形统计图 3、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依据信息做出推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阅历,培育合作、沟通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说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进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呈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进展力量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实行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奇怪、好动的心理特征。由

4、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竞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识的生活中去查找、发觉、探究,熟悉和把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意合作沟通。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爱什么活动好,又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增加了合作意识。再依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加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学问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当为生活效劳。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

5、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嘉奖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拟,切实进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问题解决的预期效果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会熟悉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擅长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认真、数据不精确的状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拟浅薄,在此根底上,再次经受统计过程,从“组织竞赛”这一生活情境动身,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学会一些根本的统计方法。并熟悉条形统计图,参加其制作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比拟合理地解

6、决问题。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育学生观看生活,参加生活中统计的意识与习惯。使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730325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预备: 计数器1个 小棒100根 铅笔24枝 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6个十

7、和2十一组成( )。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 25 ,50 ,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其次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答复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当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

8、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察指导。 (2)其次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答复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其次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上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

9、0”行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知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其次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挨次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稳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嬉戏:接通电话

10、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局部学生都把握的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老是在读数写的时候把汉字写成数字。还需加强辅导。 #257243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了教案3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教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拟多少,不但比拟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其次单元“比拟”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

11、“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预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把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教师多几人?教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依据刚刚

12、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察。 3、指名汇报沟通,并说说 8-2=65-3=2 4、评价.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拟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稳固、准时反应。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嬉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长。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问?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阅历积存和亲身体验的根底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

13、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沟通合作中理解学问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阅历积存和亲身体验的根底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阅历积存和亲身体验的根底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进展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现: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图)你能告知教师,看到了什么吗? 2、汇报观看结果。 3、出示课题:操场上。 4、同学们能说得再详细一些吗? (教师有2人、学生有6人、男学生有3人) 5、同学们观看得可真认真呀!教师把同学们答复出的问题整理成图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有()人,学生有()人。 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 6、同学们,依据图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7、出示课题:两数相差应用题? 二、合作探究,尝试解决: 1、学生比教师多()人。教师比学生少()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3、男学生比男教师多()人。男教师比男学生少()人。 (1)依据提出的问题,观看人物图片,解答第一组问题。 (2)把你观看的结果讲给你的同桌听。 (3)谁情愿把自己的观看结果讲给大家听呢? (4)个别学生汇报观看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