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定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并与同学交流。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 音乐教学重点:(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教学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听听同学的声音,猜猜会是谁。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刚才咱们做了猜声音的游戏,因为咱们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所以比较熟悉了,猜得正确率还蛮高的。现在增加点难度,来猜猜大自然中的声音。1、
2、游戏(播放课件)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每个季节又有它独特的声音。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秋天,去听听秋的声音(揭示课题)。谁来美美地读读课题?2、读课题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1、朗读检查:(1)昨天,同学们回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你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呢?咱们同桌互相听一听吧。如果他有读错的地方你帮他纠正,如果他读得正确通顺,就奖赏他,在课题旁给他打个五角星。(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咱们看看他的同桌是否负责。(指名分节朗读)3、理解词语:(1)课前老师翻阅了你们的预习本,发现还有些词语不理解,那这个单元我们就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学生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那咱们就用这些办法
3、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待会儿如果还解决不了,再提出来全班讨论。(2)你们组里还有不能解决的吗?(讨论交流)A、叮咛:指的是反复地嘱咐。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如:我要去参加野营活动,妈妈一再叮咛我要注意安全。)课文中是谁在叮咛谁?会叮咛些什么?(如:大树兄弟,冬天快到了,要注意保暖啊。)B、歌吟:指的是像诗歌一样美的歌曲。 秋天里,谁好象在唱这丰收的歌吟?(如:田野里的稻子泛起了金浪;果园里的苹果笑红了;农民伯伯收割忙。)(评价:秋的声音在每一粒绽开的谷粒里;秋的声音在每一种果实里;秋的声音在农民伯伯的每一滴汗水里。)C、歌韵:指的是有节奏的歌曲。4、感知内容:其实“歌吟、歌韵”都是表示
4、歌声的。课文里描写了许多好听的声音。请美美地读读,找找课文中写了哪些秋的声音。(1)学生自由读文。(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黄叶 刷刷;蟋蟀 瞿瞿;大雁 嘎嘎;秋风 呼呼)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课文写了那么多秋的声音,咱们先仔细地去聆听黄叶的道别吧。1、体会第一节 “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看课件) (1)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会怎么和大树妈妈道别?(2)哦,多懂事的黄叶啊,多温柔的声音啊,你能读一读吗?(3)呀,原来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 其实,它还在每一种小动物身上呢。不信,你瞧!2、体会第二节 “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看课件) (1)读
5、读这一节,想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蟋蟀告别阳台要到哪儿去了呀?(2)老师去查了些资料,把他们整理成了一段话,相信看了后一定会有帮助的。(出示资料)(3)你明白了吗?学生解答自己的疑问。(4)哈,多可爱、多勤劳的蟋蟀呀,你也能读给大家听听吗?哦,草地上传来了秋的声音,再来看看天空中吧。3、改写第三节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课件)(1)读读这一节,观察一下,它和前两节写法一样吗?(2)你们能把这一节也改成一、二节的形式吗?(3)那课文为什么不这样写呢?A、 比较着读;B、 说说理由;5、对呀,诗歌不但要有韵味,还要富有变化,琅琅上口。课文写
6、得多好啊,一起读读1-3节。(配乐朗读13节) 四、发散想象,仿写诗句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刚才我们从课文中听到了那么多秋的声音,其实,还有很多,很多。1、看图想象秋的声音(1)(课件)你瞧,仔细看看这幅图,想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秋的声音。如:小蚂蚁急着搬粮,发出“嘿哟嘿哟”的声音;蝴蝶在翩翩起舞,发出“啪啪”的声音。(2)(课件)再看看这幅图,你还听到了什么秋的声音?如:果子从树上落下,“咚咚”。 大雁拍拍翅膀,“扑扑”。菊花频频点头,“刷刷”。苹果园里的苹果要去玩耍,“咚咚”。 苹果笑红了脸颊,“哈哈”。这么多美妙的声音啊,咱们也把它写得和课文一、二节一样有
7、节奏,有韵味,可以吗?那咱们就来试试吧! 2、四人小组讨论编写诗句3、汇报展示如:听听,秋的声音,小蚂蚁急着搬粮,“嘿哟”是忙着通知伙伴的歌韵。听听,秋的声音,果子从树上落下,“咚咚”,是感谢树妈妈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拍拍翅膀,“扑扑”,是和北方告别的歌韵。听听,秋的声音,菊花频频点头,“刷刷,”是和秋天问候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苹果园里的苹果要去玩耍,“咚咚”,是和树妈妈告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苹果笑红了脸颊,“哈哈”,是对丰收的赞美。4、(课件)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呢?(放音乐)请你闭上眼睛,边听秋日私语这首曲子,边想象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并编成一节小诗。(1)听曲想
8、象。(2)反馈五、品读体会,升华感情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 就让我们的朗读用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配乐齐声感情朗读四、五、六节。 六、拓展作业。 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这是神奇的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同学们课后可以亲身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一下秋的气息。而且还可以做做这样的作业:1、 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节,合成一首。2、为组里写的诗配上合适的图画。 3、搜集并阅读有关秋的诗歌。 4、感受秋天写诗,如: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资料袋一、词语解释蟋蟀: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
9、千种。昆虫学家对有多少种蟋蟀还有争议。一般而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使用腿是逃离捕食者的本能反应。夏秋之末,一个雌蟋蟀能在土壤中下300个左右的卵。有些卵越冬后能成功地变成蛹或者成虫。有些卵则要到春天才孵化。一岁的蟋蟀是珍品。蟋蟀什么东西都吃。他们吃植物、死的昆虫、种籽、皮革、纸张和旧布(特别是被食物或者汗水浸渍的衣服)。他们特别喜爱羊毛和丝绸。在古代中国和日本,蟋蟀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而被视为宠物。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有钱人把它放在金笼子里,不富裕的人就用树木和竹子做的笼子代
10、替。刷刷:拟声词,形容迅速擦过去的声音。在文中指的是风吹着大树,黄叶落下时发出的声音。振动:东西在一个中心位置附近不断快速来回运动。在文中的意思是蟋蟀不断地扇动自己的翅膀。可以用动作表示。(联系生活所见)瞿瞿:形容吹哨子的声音也可以指蟋蟀叫的声音。歌韵:“韵”指的是有节奏、和谐的声音,与“歌”合起来是有节奏的歌曲。在文中是指蟋蟀有节奏的叫声。(查字典)叮咛:指的是反复地嘱咐。我还可以造句:我要去参加野营活动,妈妈一再叮咛我要注意安全。掠过:轻轻擦过或拂过。歌吟:吟,指的是声调抑扬地念。与“歌”合起来,指的是像诗歌一样美的歌曲。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我可以造句:辽阔的草原上,骏马飞驰,牛羊成
11、群。音乐厅:用来欣赏音乐的地方。文中指的是美丽的大自然里有着各种美妙的声音,音乐厅指的是大自然。绽开:裂开。我们学过花钟这一课中有这句话: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我们学过的词语搭配:匆匆地(离开)(可以用动作表示)二、诗句荟粹 小朋友们,这幅图喜欢吗?快把优美的诗句写上来吧! 2、听听,秋的声音,毛毛虫振动身体,“瞿瞿”是和小朋友告别的歌韵。听听,秋的声音,蚂蚁急着找粮食,“嘿呀”是和同伴道别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蝴蝶上下飞舞,“啪啪”,是准备过冬的话音。3、听听,秋的声音,小松鼠在吃松果,“咔嚓咔嚓”,是感谢树妈妈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枫叶从树上落下来,“刷
12、刷”,是和树妈妈告别的歌韵。4、听听,秋的声音,小鸟张嘴叽叽喳喳”,像在叫妈妈赶快准备食物。听听,秋的声音,秋风翻起层层金浪,“呼呼”,是在演奏丰收的赞歌。5、听听,秋的声音,小草摇动身体,“刷刷”,是和泥土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眯了眯眼睛,“哗哗”,是和夏天告别的话音。6、听听,秋的声音,果子从树上落下,“咚咚”,是感谢树妈妈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拍拍翅膀,“扑扑”,是和北方告别的歌韵。听听,秋的声音,菊花频频点头,“刷刷,”是和秋天问候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苹果园里的苹果要去玩耍,“咚咚”,是和树妈妈告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苹果笑红了脸颊,“哈哈”,是对丰收的赞
13、美。7、听听,秋的声音,小河欢快地流淌,“哗哗”,是问候秋天的话音。 一条条小河流过山谷,留下一首美妙的歌,阵阵秋风吹过河面,好像风娃娃去看望水娃娃家。 听听,秋的声音,长长的小河流过草地,“哗哗”是和向日葵告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小河飞快地流着,“哗哗”是和大雁说再见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小溪欢快地流淌, “丁冬”“丁冬”,告诉小动物们:“秋天来了!8、听听,秋的声音,菊花盛开花瓣,“嗤嗤”,是和花蕊告别的歌韵。 听听,秋的声音,小鱼摆摆尾巴,“啪啪”,是和同伴招呼的声音其他听听,秋的声音,南瓜敲敲肚皮.咚咚,是告诉农民它已成熟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青蛙拍拍肚皮,“呱呱”,是和小河告别的话音 一只只小燕子飞来飞去,搭出一间间温暖的睡窝。一阵阵勤劳的叫声掠过经途,送来一片过冬的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