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626876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园共育工作之初探幼儿教师如何处理与家长的关系 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日已被人们认可,双方各占优势,同时又是对方无法替代的。幼儿园教育是专门的保教机构,幼教工作者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不可取代的一个重要资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鲜明的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赋

2、予了新时期家长工作的全新内涵家园共育。与此同时,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就成为了一切工作开始的基础。幼儿教师面对的不仅是千差万别的孩子,而且还有千差万别的幼儿家长。每个幼儿不仅有直接的家长“父母”,还有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许多“家长”,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可以说一个幼儿有多位家长。要与这么多的幼儿家长相处好,确实是一件很重要也很艰难的事情。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相处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分歧,又应该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分歧呢?一、教师与幼儿家长交往过程中易发生的分歧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分歧、矛盾,教师与幼儿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

3、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如下:1.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顾“游戏”“玩”,不学知识,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也有的家长认为,别学那么多东西,吃好玩好就行了,小孩那么累干吗?有些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迥然不同。有的是严厉粗暴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干涉强迫孩子服从,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我们教师讲究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的态度、方法。有的家

4、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打坏了爸爸带他看病;而教师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这些显然与教师的教育是矛盾的,这些分歧也妨碍对幼儿的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支柱”,是“掌上明珠”,生怕幼儿累着,对孩子采取的是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把这种溺爱带到幼儿园来,特别是要求教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事儿特多”;而教师认为对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有恰当的认识,要求幼儿要热爱劳动,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要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的分歧教师和幼儿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

5、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如有的幼儿的身体状况总是不尽人意,一到幼儿园就生病,也有的幼儿存有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等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考虑具体情况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不够关心,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等。3对幼儿的评价的分歧在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面也极易产生分歧,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往往是在只看到一个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而教师是在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有的家长对幼儿的评价高于教师,家长认为“十全十美”的孩子,教师也许觉得很普通;也有的家长对幼儿的评价低于教师,在家长看来“恨铁不成钢”的孩子,教师

6、可能认为还很不错。此外,幼儿的表现往往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家里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有时教师与家长缺乏互通信息,因而对幼儿的情况不能全面了解,做出的评价也是各执一端。家长了解的较多是园外情况,教师了解较多的是园内的情况。二、教师应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人际关系1分析心理反差,及时调整心理角色有很多教师认为与幼儿相处比较容易,而与家长相处时则常常感到有些为难。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教师与幼儿相处时有一种优势心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还十分不成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所以幼儿对教师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幼儿比较单纯,他们还不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所以极易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与幼儿之

7、间是一种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相处过程中心理轻松,无负担,即使与幼儿发生矛盾,也容易调整和解决,教师容易控制与幼儿的关系,占有优势地位,教师有一种优势心理。而面对幼儿家长时,教师的这种优势心理没有了。因为家长是生理心理都比较成熟的成年人,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相当的社会经验,与幼儿相比家长就复杂多了。教师与家长相处完全是一种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会使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作为家长,他们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世界观和人格特征,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更重视与教师的平等,教师很难单独控制与家长相处的局面,当面对家长时,有很多教师并不那么自信。教师与家长相处和与幼儿相处是完全不同的,

8、二者有很大差异。对这种较大的心理反差教师往往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缺乏对这种心理反差分析与认识,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角色,所以一到面对家长时就容易发憷,很紧张,常常“碰钉子”,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2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威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论,同时也要懂得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1)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具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发展与不足,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

9、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2)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由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教师家访、开家长会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普遍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

10、产生成功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3发挥主动作用,增强信任感任何人际关系的相处都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要发挥主动的作用,取得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这是做好家长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1)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从而使家长

11、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2)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对教师心存很多“顾虑”,还有不少的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毕竟孩子还要老师继续教,如果老师要报复孩子,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等等。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幼儿出现意外情况时要主动及时告诉家长,便于弥补不足,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再来询问,教师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家长反

12、而会斤斤计较,孩子身上无小事。(3)主动沟通情况,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幼儿家长也并非完全理想状态,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不了解教师的苦衷,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4讲究谈话的技巧方法,给家长以足够的尊重 沟通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意思是说,同样一句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所收到的效果也不同。因此与家长交谈时,教师要注重沟通技巧。(1)交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切勿以专家自居,以居

13、高临下、发号施令的态度教训家长,“必须”“应该”等词语要尽可能少说,更不能责怪家长,而要尊重家长,多倾听家长的想法。教师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时,宜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2)避免笼统地评价幼儿。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幼儿时要采用日常使用的通俗语句,让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幼儿的发展状况时,避免过于笼统,要尽量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某某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而要补充一些实例或换成容易理解的说法,如“他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剪刀剪东西,我们正在教他”。(3)要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家长体会到你与他们一样为幼儿的进步而高兴。在充分肯定幼儿进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家长提出

14、需要他们配合的教育计划,其中就包括幼儿仍需改进和提高的方面。(4)不要将幼儿横向比较。教师与家长交谈时不要随意拿别的幼儿来进行比较。说别的幼儿好,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人;说别的幼儿不好,家长也会怀疑教师在别人面前是不是也这样说自己的孩子。(5)谈论幼儿的缺点时要注意方式。当谈到幼儿的缺点时,教师应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家长忧虑的往往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要表明一种态度,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幼儿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合作引导幼儿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

15、度。同时,教师应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关心幼儿,理解家长的心情。如果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那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一定能顺利进行,家长也会感受到教师是真正喜欢和关注自己的孩子,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更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换意见。5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保持教师人格的高尚性(1)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不利用地位向家长谋求私利。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有的是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或是随波逐流,给教师“送礼”,当然也有的是因教师对孩子真诚的爱感动了家长,家长主动给教师送东西,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这确实是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要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

16、,不利用地位向家长谋求私利,避免通过幼儿指挥家长,要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否则不但降低教师在幼儿和家长心目中的威信,还会影响对幼儿问题的处理。教师要清醒地保持自己人格的高尚性,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端正动机,不搞“权钱”交易,保持教师与家长发生关系的纯洁性,这是教师与家长进行交往的原则。(2)一视同仁,不因家长地位的高低而有亲疏之分。教师与幼儿家长虽然社会角色不同,特别是家长的社会角色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教学班通常有几十名幼儿,幼儿家长的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有的幼儿家长在学历、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教师高,也有的家长是普通的劳动者,甚至是下岗的工人。其实不管是普通的工人农民,还是公司企业的经理、“老板”、政府机关的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