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62077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研究 摘要湖南省株洲县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城乡结合部。2017年以来。该县抓住机遇,对学龄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对办学规模和设点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和论证。以项目建设和师资配备为抓手,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新一轮布局调整。株洲县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小学布局调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坚持科学的规划和论证;同时要多种保障措施齐下,确保边远山区小学和教学点的质量。 关键词湖南省株洲县;两型社会;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布局调整 2017年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2、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株洲县是该试验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还具有城乡结合部的典型特征。株洲县及时把握“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巨大契机,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其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及时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株洲县历史上是个农业小县,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较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家退耕还林和移民政策的实施,农村的行政区划有较大变化,学校布局需要相应调整;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加之部分农村儿童随进城务工父母迁入城镇就读,株洲县学龄人口的分布和数量变动较大,导致该县中小学布局失衡日益严重。具体来说,调整前株洲县农村学校布点过多、规模偏小

3、、效益不高和教学质量偏低;资源配置失衡,城乡和校际差别明显。一方面农村“麻雀学校”的出现,使教学资源大量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核心城镇严重的大班额现象,使师生比和物理环境的生均占有等指标水平不断下降,教育资源利用严重过度,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近年来,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株洲县域的产业集群、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不断加快,城乡统筹、生态建设、集约经营的特点逐渐凸显,第三产业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预计到2017、2020年,株洲县将分别约有万人、万人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因此,株洲县要积极应对“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挑战,要能够根据新形势的变化重新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教育发展与人口、

4、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投资效益,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两型社会”建设在给株洲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为形成区域特色提供了契机。布局调整和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中小学发展内涵与提高质量的过程。促进基础教育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涵。将“两型学校”建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配套工程,打造县域内基础教育特色,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契机。二是为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机遇。近年来,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实施了合格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专项工程,为株洲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升办学条件的

5、整体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宝贵的项目支持。 二、株洲县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方案与实施过程 从2017年开始,株洲县根据“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从宏观上考虑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对学龄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等重点问题进行系统调研,对办学规模和设点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株洲县以项目建设和师资配备为抓手,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新一轮布局调整。 (一)学龄人口自然变动与布局调整 学龄人口自然变动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在数量上的变化。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172017年株洲县小学学龄人口较之前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172017年将有一定回升,

6、2017年达到顶峰后会缓慢回落,2020年将回落到4000人左右;20172017年初中学龄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受小学学龄人口变动的影响,20162020年将有所回升;20172017年的高中学龄人口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7年后趋于平稳。 目前株洲县共有21个乡镇,调整前有中小学159所。其中小学1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初中15所,高中5所;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中心小学、1所普通中学和6所村小;小学平均服务半径千米,初中服务半径小于千米(据2017年株洲县农村中小学校分布图整理得出)。相关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班级规模应在2530人,学校规模应在300400人,初中阶段班级规模应为45人

7、左右,学校规模应在400800人,高中阶段班级规模应在50人以内,学校规模应在3000人以内。因此,调整前株洲县各学校,尤其小学的班级分散度较大。针对此问题,考虑到学龄人口自然变动,株洲县中小学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的设计如表1、2、3所示。 (二)学龄人口迁移变动与布局调整 学校网点布局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学生上学的距离,二是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数量。学龄人口的迁移变动是指学龄人口在区域分布上的变化,主要是指学龄人口的城乡流动。作为“两型社会”城乡结合部,株洲县受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学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学校布局急待调整。因此,株洲县在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的基础上,努力使小学和初中

8、尽可能向城镇带集中和靠拢,高中向县城集中并适当扩大规模,以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具体来说,2017年,株洲县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或片完小),4所村小,保留15个教学点;小学服务半径2千米,服务人群为4500人;初中服务半径千米,服务人群为万人;高中5所,其中4所地处县城(根据株洲县教育局2017年株洲县教育统计资料整理得出)。2017年,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3所村小,保留13个教学点;小学服务半径千米,服务人群为5000人左右;初中服务半径为千米,服务人群为万人;高中5所。到2017、2017年,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或片

9、完小)、所村小,保留16个教学点;小学服务半径为千米,服务人群为5800人左右;初中服务半径千米,服务人群为万人;全县高中4所,3所地处县城(根据株洲县教育局2017年学校布局调整统计资料整理得出)。 (三)项目建设与布局调整 项目建设是布局调整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目前,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启动,株洲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积极主动地抓住这种机遇。一是通过策划、包装项目争取中央教育专项资金,如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合格学校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时,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按省标制定了相应投资、建设计划并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2017年株洲县已完成合格学校

10、改造15所,其中小学5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2017年完成合格学校改造25所,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40所中小学的合格学校建设,届时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将基本实现标准化。同时,株洲县已申报国家二期初中工程项目县,计划从20172017年,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与资源配置相结合,每年改造34所初中学校(至2017年全县初中共20所),届时将基本满足初中学校布局调整的要求。二是在合格学校建设过程中,株洲县提出并实施以“新门窗、新黑板、新课桌、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亮”工程,以人为本,有效解决了教育教学最基本、最急需的设施设备问题。三是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过程中,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建设,

11、打造数字校园。提高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因地制宜推广沼气改厕、太阳能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设置学校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处理体系,打造生态校园,努力形成区域办学特色。 (四)教师“抱团”与布局调整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师资均衡。根据“抱团”发展的办学思路,株洲县在加大教师培养力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配备和使用了教师等可流动性的教育资源。一是在中心校与村小、片完小等范围内,实现邻近学校共建共享;二是将专任教师安排在相近的两所学校同时兼课;三是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实现课程、习题、试卷等资源联通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三、

12、株洲县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的启示 首先,中小学布局调整需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统筹均衡发展与内涵发展。“两型社会”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的观念,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小学布局调整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株洲县还应大力推进“两型学校”建设,将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和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将布局调整的过程提升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过程。 其次,布局调整需以科学规划和论证为基础,防止资源浪费或调整过度。要结合城镇化进程以及地

13、理地貌、交通网络、行政区划和学校存量等因素,将资源优化配置与教育民生、教育质量统一起来,对学龄人口、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学校网点布局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具体来讲,一是布局调整不能过于简单化,需要进行系统调研和科学论证。布局调整不仅要提高办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要将农村学校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人口变化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二是布局调整的程序要科学、规范。在实施布局调整前,要科学论证分析并考虑相关政策;调整方案实施前要向当地群众公示,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三是要完善有关集中办学的条件。在加大布局调整时,相关部门也要考虑一些集中办学的学校是否具备相关的寄宿、生活条件。因为农村学校数量减少

14、后,寄宿生增多,而目前寄宿生生活补助的覆盖面偏窄,补助标准偏低,导致就学成本增加;较偏远乡镇撤并了交通不便的小学和教学点,还可能导致部分小学生往返十分不便,存在安全隐患。四是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产资源应整体规范、妥善处理和综合利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再者,要采取多种保障措施,提高边远山区小学和教学点的质量。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师资配备,吸引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这些地方任教,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传送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广光盘教学,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确保学校布局调整科学落实。政府和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认真制订并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实现县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工作中,要全县一盘棋,不可盲人摸象;要实地调研,不能闭门造车;要实事求是,切忌刻舟求剑。 1 /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