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603269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靖边二中 陈俊杰 英语教师正确和完整的说法是教授英语的教师,意味着我们首先是一个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教授英语这门课,不只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责任。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渗透德育? 一、制定德育目标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不会忘记课堂教学这个手段或途径;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凭经验都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教材、教法及教师人格中得道德影响对学生的品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目标中学科德育

2、没有实质性的地位,学校评价和教学评价指标中学科德育所占比重较小或没有,所以,学科德育多半是有名无实。当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及标准只限于分数、优生率、升学率或高考率时,教师又如何会关心课堂教学的德育任务?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德育目标纳入到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中。可以采取召开任课教师和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点的情况,并体现在任课教师和教研组计划中,在备课中坚持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领导深入听课,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月考核。二、精致的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

3、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由于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融合,有法定时间保障它的有效运行;并且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知识、素质、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书育人的管理,使传授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在自我关系上,强调教学反思;在处理教育者之间的

4、关系上,强调合作。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三、丰富的课外活动 “其实,在学校当中,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与其说是道德课,不如说是各科教学、党、团、少先队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所以,德育内容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进行系统的德育知识教学来体现,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各种德育活动(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知识学习)来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如果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就

5、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四、重视教师素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无言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良好人格、思想的塑造,有不可估量的样板作用。此外,无论是教育观念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并且,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还将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只有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德育教育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掌握丰富的知识。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百问不倒,风趣幽默,必须要有广博的只是做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德育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就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圆满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