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592169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精心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布鲁贝克著,王承绪先生等翻译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早在xx年4月就已经在中国第三版第四此印刷了。从1987年第一版至今,该书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教育学界也不乏有人对其作了多角度的解读。从中国期刊网中搜索的论中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的解读多是一种读后感的形式,写出了作者看完此书后的反思。通过对这些读后感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对于布鲁贝克

2、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解中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分歧,就是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否是一本系统的高等教育哲学著作?王承绪先生在译者前言中指出:“这(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历总结,也是作者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展哲学思考的结晶。” “作者从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 旁征博引各家学说,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有的研究者指出:“总体上说,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始终固守着从哲学高度对高等教育问题进展理论探讨的阵地,而这种哲学高度的理论探讨,对于我们正确看待高等教育问题,进展高等教育实践可谓意义重大。”还有的研究者认为:“他(

3、布鲁贝克)放弃了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高等教育,倒是对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性质、人物、功能、目的、方法、制度等问题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即使如此,并不能由此判断该书不是教育哲学。” 但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式的著作。4并从作为教育学科的教育哲学与作为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学两个方面进展了分析,认为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哲学作为教育哲学的存在都不是一个真命题。在这个论断的根底上,研究者还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读书界为什么会认为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英文版的书名为on the philos

4、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研究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便于翻译,在标题上直接采用了高等教育哲学这一概念,但是这种翻译没有凸显原书标题介词on的内涵,因而给读者造成一种误导,以为这就是高等教育哲学。”5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翻译成高等教育哲学,还是翻译成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我们都可以看出,布鲁贝克在写此书的时候是要写一部“哲学式”的著作,最起码从其写作动机来看是如此。此外,研究者认为,目前教育哲学的合法性还没有一个定论,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框架的建立也就更没有一个标准可寻。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理由很牵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歧,笔者认为,这与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关系。有

5、人认1杨黎明(1980 ),男,山西河津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xx级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哲学”,是以一种体系或学科式的标准来看的,属于典型的中国教育学者的“学科情结”。而之前我国很多学者之所以认为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是一本系统的高等教育哲学著作,那么多是简单地从书名望文生义,并没有进展必要的分析,因此也就显得没有说服力。 笔者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学著作。说其是西方式的,是因为从全书的构造框架以及思维习惯上看,不符合中国式的学科标准。此外,笔者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也并不是像有的学者所

6、说的那样,是布鲁贝克在论述中到达了一种“哲学高度”。哲学和教育一样,都是一门学科,谈不上谁比谁更有高度。有人认为,教育学脱胎于哲学,因此哲学是教育学更上一级的“母学科”。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母”或“父”就比“子”更有高度。另一方面,不管是“哲学高度”还是“哲学意义”,都是模糊不清的语言,很难具有说服力。因此,笔者试图从对哲学的理解上来分析为什么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 学科体系也同样有中外差异和多样化的问题。笔者之所以认为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学著作,而不说是典型的教育哲学著作,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必要仿效布鲁贝克来构建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学科建立也

7、同样存在一个适应国情的问题。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本身就存在着宏大的差异,有人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来分析中国的文化,认为中国自古就没有哲学,曾在哲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论。同样,如果我们以中国教育哲学的标准来看待高等教育哲学的话,那么它也不是教育哲学了。 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和疑惑),是灵魂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问。6哲学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醒事物的本质,作用或目的那么在于指导或引导实践。从我们对哲学的这一认识出发来看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布鲁贝克为什么以“哲学”来命名此书。 在高等教育哲学一开始,布鲁贝克在论述“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时,就指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主要途径有

8、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根底,另一种哲学那么以政治论为根底。”(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下同)p.13)布鲁贝克所总结出的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影响非常大,引用率非常高,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布鲁贝克为什么认为只有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呢?这两种哲学观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他在书中并没有指出。这也是笔者在屡次阅读此书过程中的最大困惑。有的学者认为,布鲁贝克的划分是以他在书中的标题“高深学问”为标准的,认为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都是建立在对高深学问的追求上,只是在详细取向上有所不同,认识论所强调的是“价值自由”,而政治论那么主张人们在追求高深学

9、问内时的“价值判断”。7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实际上也只是说明了布鲁贝克早已在书中就明确指出的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内容,而并没有指出这两种哲学观的划分标准。而知道布鲁贝克为什么对高等教育哲学作这样的划分,才是理解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根本和关键。 实际上,认识论与政治论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是布鲁贝克对西方高等教育历史开展进展反思和追问的结果。任何哲学都源于反思和追问,只是布鲁贝克并不是简单地在逻辑上进展反思,而是对高等教育实践开展的历史进展追问。布鲁贝克在书中引用了美国律师、实用主义哲学家霍姆斯的话,“经历而不是逻辑才是法律的生命”。在引用这段话之后,布鲁贝克紧接着指出,“像以后的部分还会讲到

10、的那样,这种观点对高等教育像对法律一样千真万确。”(p.20)在论述学术自治的时候,布鲁贝克又指出,“我们必须记住,有时是经历而不是逻辑制约着学术传统。”(P.3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布鲁贝克认为,是经历(历史实际)而不是逻辑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这种观点贯穿着高等教育哲学全书。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布鲁贝克会得出高等教育有认识论和政治论这两种哲学观。 布鲁贝克在书中仔细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历史开展,认为在历史中存在着截然清楚的两条高等教育开展路线,也就是他所认为的认识论与政治论。布鲁贝克的这种划分并不是他人为地对高等教育的现状进展的分类,而是对高等教育开展历史进展反思和追问中得出的结论,并在现实

11、中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事实。布鲁贝克的这种划分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其原因也在于这一点。即这并不是他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真实的高等教育历史与现实。 在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布鲁贝克在书中提醒的高等教育哲学的本质就是“高深学问”。有的研究者认为,“该书自始至终地坚持着一条哲学线索,以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这个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便是高深学问。它贯穿全文,将高等教育各方面的问题串在一起,前后连贯,逐层推进,展现了作者清晰的逻辑思维。”8更有的学者用高深学问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哲学全书逐章进展了分析,指出“两种哲学论高深学问的

12、生存之本”、“学术自治高深学问的组织保障”、“学术自由高深学问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为谁效劳高深学问的传播对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深学问的必然选择”。9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布鲁贝克在书中确实提醒出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并从这一本质出发说明了自己对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观点。 布鲁贝克在“导论 高等教育哲学的开展”中便提出了自己对高深学问的认识,以及高深学问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异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所谓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种意义上,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

13、”(p.2)布鲁贝克在这里实际上认为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根本特点和存在的依据。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布鲁贝克在论述中往往将“大学”与“高等教育”等同使用,而且在书中对大学的论述甚至要多于高等教育,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近千年的高等教育开展史上,大学长期是高等教育唯一形式,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学者的论述中,常常将大学与高等教育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而从20世纪90年代而始,我国高等教育学者就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这两个概念进展了严格的区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把它们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与高等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相关的。现在“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

14、个比“大学”要宽泛得多的概念,因此如果按照我国目前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那么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实际上是一部“大学哲学”。也就是说,布鲁贝克所提醒的“高深学问”实际上是大学的核心和本质,而非我国现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本质。认识到这一点在我国目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就不会使那些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挤到“高深学问”这根独木桥上来。 一种哲学理论不但要解释现实,而且要引导现实。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的最后一章论述了“作为教会的大学”,以此作为全书的落脚点。笔者认为,这便是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所要追求的对现实大学的引导。这一章的英文名叫“university as church”,按照涂又光先

15、生的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两者的关系有as来连接,其意思就是说这两者是一个东西。“university as church”翻译为“作为教会的大学”,其意思是,要把大学当作教会来办,也就是说,大学教育要起宗教的作用。这一章说明,布鲁贝克感觉到,现在的西方大学只是搞知识的,人的灵魂问题、道德问题等是宗教在管。总的来看,宗教是衰落了。尽管如此,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对人的灵魂问题、道德问题等还在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布鲁贝克觉得大学还要发挥教会那样的作用。因此,“作为教会的大学”这一章主要是探讨大学怎样才能起到教会的作用。 现代大学发轫于中世纪大学。作为“千年黑暗时代”诞生的最璀璨夺目的

16、文明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萌芽之初及随后几个世纪一直和宗教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原本“发端于中世纪对神学的阐释,即使科学勃兴,也很难消除神的影子”。10布鲁贝克在书中也指出,“早先,学院和大学根本上都是教会的侍女和附庸。”(p.138)后来,由于高深学问从社会活动边缘移到了社会生活的中心,高等教育也越来越世俗化了。但今日的大学虽早已不是教会,但却“继承和保存了许多教会的职责”,(p.139)甚至有人认为大学就“是一种世俗化的教会”(p.139)。布鲁贝克认为“在政府和实业界的道德标准都降低到从未有过的水平的时候,大学必须发挥新领导的作用。学院和大学有道德影响,这是理所当然的。”(p.144)从这个认识出发,布鲁贝克认为“大学应该成为世俗的教会,那里的一切活动都适合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