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592083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古诗(教育精品)(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指导写“孟”和“陵”字。二、理解课题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

2、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三、读通古诗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

3、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1、 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2、 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3、齐读生字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1) 随机纠

4、正字音。(2) 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3) 出示节奏(4) 齐读(5) 谁来读一读?(6)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

5、读读第2句古诗。(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生:望那只船(6)、“孤帆”是什么意思?(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

6、,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12)、齐读。(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

7、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14)、汇报(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四、朗读并背诵古诗。(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练习背诵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

8、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5)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

9、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静夜思 赠汪伦)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著名诗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3.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4.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指导自学三、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阅网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2.正确、流利朗读本诗,体会诗中诗人的心情;四、

10、小组合作学习1.汇报各组自学情况;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登陆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查阅资料一同解决问题;3.用自己喜欢方式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五、汇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6.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看到画面有什么感受?7.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这一处的叫声还没有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声连成一片,

11、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间接地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像诗中描述的那么快吗?(是诗人的感觉,诗人觉得船走得很快。)8.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公元759年3月,诗人因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时,传来皇帝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诗人欣喜若狂,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9.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10.指导朗

12、读,学生试读。弄懂诗句的意思后,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流利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古诗)11.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特别漂亮。(猿声悲啼本来是使人很不舒服的,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猴的啼叫是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可见诗人多么高兴。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美丽的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12.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两岸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

13、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这首诗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13.指名读,评议。 14.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

14、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5.指名读。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