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共4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75376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共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姓名dfd 学号:11213df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先看看中西音乐结构的比较,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曲式、“曲式结构”的差异。一般来说,西方音乐的结构呢,它是具有逻辑性,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说西方音乐它富有哲理也是在这儿。中国音乐呢一般说是,它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所以它展现的形式,它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的,它不会是翻来复去的或者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在这种关系当中进行的,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流露,这是一般

2、这么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品种是雅、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和文化定位问题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指千百年来长期流行于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深入影响的,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音乐艺术。其主要部分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品种。 二、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的体现音乐的艺术功能是音乐艺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产实践所施行的实际效能、功用。音乐的创作思维特点是指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思路等的特点。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民间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

3、“功利性”,即一定的功能要求。所以在这里将两者归在一起来讲。1、 实用性和表现性。民间文艺是产生在民俗活动之中的,它是为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是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娱乐性和审美性。在艺术功能中,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包含娱乐,但不仅是娱乐。民间器乐中,江南丝竹从风俗性活动的演奏到“大同乐会”的演奏,音乐从单纯的老六板发展到中花六板(借鉴了戏曲音乐中板腔变化的发展手法,将放慢加花手法更加丰富),曲目也从行街等八大曲发展到春江花月夜等,提高了这一乐种的审美价值。 3、 群体性和个体性。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但是民间文艺的创作中,个体的独立创造

4、是非常模糊的。从一般的群体性创作思维的特点到某一个品种具有特定的“格”,是民间艺术从原生型到成熟型发展的过程。 4、 感性与理性。感性思维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但音乐形态自身的构成要素的自在逻辑规律(调式特点、曲式结构、发展手法、润腔咬字、衬腔的运用等)离不开理性。音乐的思想深刻表现、人物刻画、意境和环境描绘、风格流派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理性思维。民间音乐创作的即兴性,决定了它的音乐创作以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但仅仅是感性还不够,民间音乐在很多方面都有理性的思考,如民间器乐、戏曲、曲艺音乐等。三、音乐形态特征中的体现1、 旋律类型的特征。民间音乐中的声乐旋律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朗诵性唱腔,一种是

5、抒咏性唱腔。朗诵性唱腔是与语言音调关系比较直接,对唱词语言音调有较强依附性的唱腔旋律。抒咏性唱腔主要以音乐本体的手段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唱腔旋律。这两者在民间音乐中的比例以及其结合关系,是衡量其音乐艺术表现成熟度的标志之一。2、 调式音列特点。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调式特点:以五声音阶调式为基础的多种调式并存。3、 节拍特征汉族。民间音乐的节拍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由节拍、规整节拍以及自由与规整相结合的节拍。4、 音乐陈述逻辑特征。中国的民间音乐在陈述逻辑上的特征:有布局原则的以音乐发展方法为主的陈述思维方法。5、 织体和音特征。以旋律为基础,以润腔和支声复调为补充的特点。(二)下面

6、,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方的,就是欧洲音乐的“曲式结构”的特点。在欧洲音乐当中,最高的曲式形式在座的同学都可能会知道,就是“奏鸣曲式”。那么我们如何去衡量这部作品是否构成交响乐这个概念、这个体裁,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在这部作品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乐章是要用“奏鸣曲式”来写的,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来,因为“奏鸣曲式”它本身的结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对立统一。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来说,“奏鸣曲式”它是建立在矛盾的提出、矛盾的激化和矛盾的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或者是某种哲理的一种含义。所以说,交响乐它的结构原则之一就是其中有一个乐章必须要用“奏鸣曲式”

7、来写。西方“奏鸣曲式”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呈示部,呈示部里头有两个主要主题,一个主题是主部主题,一个是副部主题。这两个主题,它必须要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对立性的主题。那么这个对立是通过两个因素来建立的,一个是材料的对比,不同材料。比如说我们将要听的一段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它的主部主题是一个材料,是焦躁、不安的这么个主题,那么它的副部主题是比较抒情的,显然就是这两个主题在材料上是不一样的。除了材料以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奏鸣曲式”当中必须要有“调性”的对比。比如主部,它是建立在某一个调上,副部必然是建立在另一个调上,那么这就形成了

8、一对矛盾,然后展开部把呈示部所提出的这对矛盾,通过转调的手法等等,来使这对矛盾激化。那么,最后是再现部,因为它是把主部和副部的“调性”统一了。所以西方的曲式,最典型的“奏鸣曲式”,它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原则基础之上的。所以对立统一这样一种音乐发展的逻辑,是“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 那么,在西方音乐当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曲式,就是“回旋曲”,“回旋曲”我们从它的曲式结构图示就可以看出,ABACADA,不断的变化,回旋嘛。永远是围绕,环绕着A这个主题在进行,那么这个结构原则也是很明确的,有对比,但是又有统一,所以它其实也是一个对立统一原则的基础上来建立的(三)中西音乐区别 1、中国音乐,但是呢它也

9、有多音的表现,但是这个所谓多音的表现,它是缺乏功能性的,它没有一种“和声”体系在支撑着它,它是一种自然的一种多声的结合。我们也许有的同学学过民乐,笙或者古筝等等,它里头也有很多声音一起在发响,但是这种“和声”仅仅是一种陪衬,它没有一种“和声”的紧张力度,它不需要你去解决、去变化。 2、那么还有一个是“复调”概念,“复调”就是多声部的概念,也就是几个声部同时进行,中西的“复调”也是有很大变化。在西方音乐当中,“复调”可以说是音乐展开的一个生命力、生命线。我们在听交响乐的时候,交响乐的高潮往往是出现在多声部,也就是所谓赋格,就是赋调音乐的最高形式就是赋格曲,就是音和音之间的追赶。所以,“复调”音乐

10、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是各自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它可以说是西方音乐的一个结构的重要特色。中国音乐从总体上来说呢,它是一个单声部的,有人说中国的思维,音乐思维是线性思维,我觉得这个概括也是有道理的。那么,多种乐器合奏也有,比如我们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等,但是这种合奏往往是相同的旋律做一些细微的一种加花的变化。比如说噔噔,加一点点变化,它叫做“支声复调”,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复调”的一种概念就叫“支声复调”。 3、那么我们下面来看,先看欧洲的“复调”,欧洲的“复调”大师我们知道是巴赫,是最有影响的。现在三个声部同时进行。听一段,声部非常清晰,每一个声部是独立的,所谓“复调”就是独立的几个声部,独立的

11、旋律同时进行。 中国的“复调”我们可以看,叫做“支声复调”,它各声部是在相同旋律的基础上做些变化,而不是各个声部的独立进行。比如说我们选一首潮州音乐,广东音乐月儿高,它是高胡和筝。我们可以听出其中非常细微的这种加花变化,但是总体来说是 比如在高胡拉长音的时候,古筝必然是当、当弹好几下,甚至是古筝在弹奏的时候,高胡会加一点小小的装饰音,都是非常微弱的变化,它基本的线条是一个,所以我们叫做是“支声复调”。 4、那我们再看一下表现的观念的差异。比如从体裁上看呢,西方是有大量的无标题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的绝对音乐和纯音乐。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

12、作品的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的一种题材。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前,在十九世纪浪漫派的标题音乐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的音乐都是纯器乐。但是声乐不一样,宗教音乐当然是两回事情。 那么,中国音乐呢,可以说从古代从古到现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它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我们把古琴的古谱拿来看,它都有题解,文字的标明、标示,大多数的古琴都是有(标题),比如高山流水等等,寒鸦戏水等等,很多都有标题、标示的。当然这个标题有时候是“曲牌”的一种含义,并不是有所指的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但是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有标题的,而且是以自娱性为主,它并不是给别人去看的,修身养性。所以,中国乐器它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的

13、题材,所以和西方的纯音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6、那么我想从形态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就是中国音乐它在审美上有它自身的一种特点。第一个特点比较明显,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音乐审美形态。前面我们看到过,中国古代的宫调理论是非常发达的,移宫转调非常发达,有很多专著,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作曲理论,而且从它的思维的要求来说,它也不需要。另外就是,中国就是以旋律表现为主,即便是“复调”多声部,它也是“支声复调”,缺少多种声部的结构。另外它所谓的多声部,它也仅仅是以线为基础的一种立体化,就是刚才我们听到的潮州音乐,它虽然也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在进行,但是它是以线条为主的立体化,基本上是平行在走。而不象西方,刚

14、才我们听的巴赫的三部创意曲,它是每个声部在交叉的进行,各自独立。所以,第一个从审美上来说,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音乐的一种审美形态。所以有人说,中国的音乐它是经验多于科学。中国古代的作曲家,他不是依靠技术去做,理论去写,而是凭经验,直观多于逻辑。他不是靠音和音之间的关系、结构来构成他的音乐,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也就是人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音乐它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的意境,我们刚才听了古琴音乐,非常奇特,弹拨乐是非常有特点的,而且占的份量是非常多。琵琶、古筝、三弦、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等等,很多很多。非常多的弹拨乐,弹拨乐这个音色很有特点,音和音之间我们听起来似乎

15、是不连贯的,但是实际上在音和音之间它留有空间,让你去想象、去体验。所以,这种单声的音乐,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的音响的空白。 那么从审美上来讲,从理论上来理解的话,中国音乐它一方面是体现出儒家的一种审美理想,也就是所谓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我们讲的礼乐思想。孔子提出来礼乐思想,所谓礼乐治天下,就是把礼和乐结合起来,也就是把道德规范的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包含着歌唱、文字的。比如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唐代的曲子、变文,宋代的词曲,元代的说唱、戏曲,明清的民间歌曲、说唱和戏曲。那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评价,有人也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几乎是一部歌曲史,但是这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里头,不一定是因为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的。 另外,就是中国的器乐音乐确实缺乏独立性,刚才我们也谈到了,它更多是一种象征、隐喻表现,比方说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梅花三弄,这个也是一部古琴曲,它是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性格来比喻人的性格的高尚和纯洁。还有就是嵇康的酒狂,他是借对酒狂的表现来暗喻当时文人的一种品格。 但另一方面,道家的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是产生了很多影响的,主要是体现在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一种审美追求。这个实际上是道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