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562802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尽力而为,培养健康心灵-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提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采用各种方法,力求有效进行德育渗透,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渗透 发展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

2、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成了各门学科的任务与要求。语文学科因为其独特地位与作用,尤其适合进行德育教育。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1、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渗透德育内容,是衡量语文教学达标的关键。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1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大,将德育渗透到小

3、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小学语文学科特性决定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开放多元,价值多元,智能多元。语文教学也一样。俗话说:“言为心声”, 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心灵成长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他们友爱感恩之情,对生命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等是较高语文教育成功的体现。虽然语文学科其内容在社会人生领域有着充分的广延性和辐射性,但语文学科不应该成为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万事通。从情感模式到认知结构都有自身的独主性,过多附着功能会掩盖语文的本体功能。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以古今中

4、外名篇为依托,传达美好的精神信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从而达到锦心绣口、提升精神世界的目的。这一切与我们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正确把握1、语文教学与德育关系具体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应该离开语文教学专门进行德育教育,应该在字、词、句、篇的学习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不能舍本逐末。只有我们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性,抓住教材中的兴趣点,烘托适宜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取得预期效果。也只有教育者合情合理合时,才有受教育者的洗耳恭听,更好的创造德育渗透的

5、有利时机。2、德育渗透深入生心语文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语文教师不只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学会倾听,听听学生理解与感受。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独特感悟。韩愈有云:“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2学生的身心发展才是目标。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震撼自己的部分,使学生自己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把学生自我意识唤醒,获得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的追求,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

6、目的。三、德育实施方式方法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语文教学正是通过文章这个载体展开的,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的过程,德育渗透方法也蕴含其中。笔者认为有下列方法可行课堂上朗读感悟。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底。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有助于语感培养,可以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朗读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文章独有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和感知语言的美感。朗读中,在流畅的声音里才能更好地感觉语言平仄起伏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更好的感觉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贴切、入心。感受到真正的文章之道,平

7、常心平常话,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道理。朗读培养自己的说话、表达、交流和演讲的能力。长时间坚持朗读可以发声更加清晰、有力,也字正腔圆,语言流畅,有助于学生的表达,是培养交流的好办法。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专注力,让自己融入书本当中。要想准确的朗读,必须动用眼、耳、口、脑等器官协调配合,用眼,要逐字逐句逐行地关注,用心,用脑,要判断每个字的正确读法,用口,要用准确的发音读出来,用耳,要感觉发音是否准确。朗读的更流畅,更有激情,更能让自己融入书中。朗读可以帮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句子,有助于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这是表

8、达所必须的,但有一些比较内向的、心理自卑的或是害羞的人,有时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长时间朗读过程中,声音流畅、表达清晰,就会逐渐树立自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在众人面前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朗读可以改善记忆,帮助记忆。记忆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也是人们一直研究、并设法解读的领域。朗读需要口、眼、耳、脑的相互配合,而研究表明,听、看、理解是记忆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朗读会有助于记忆。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感知文章传递的思想和情感。知识,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记忆,才能更好的运用。朗读过程中,能感知语言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文章,接受知识。学习中对照感悟。“对照学习法”是就某一个问题,集中有关的

9、学习材料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知识有相同点和不同点,避免把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现象等混为一谈,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深入加工。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辨是非,分善恶,明真假,正确掌握知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开放多样的进行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合作创新意识。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运用榜样教育学生

10、,要选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语文课不乏这样的典型。许多内容思想性都很强,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课内外结合。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要做到有计划、有节制、有指导,真正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教师自身的影响。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爱生敬业、渊博的知识及交流合作能力。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课后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保持健康向上的人格

11、魅力。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多种渠道,把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日常生活中,以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新时期以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了德育重要内容。有人指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4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比较快,加上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解决小学生

12、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比较常见的有敏感、叛逆、嫉妒、失落、自卑、孤独等问题。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小学生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内外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多点了解,多点倾听,多点帮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五、德育渗透的长期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的努力,尽可能做到师生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以期实现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文教学的圆满达标。参考书目:1教师博览2014年第10期2吉林广播电子大学学报2012年03期3成功教育2011年第3期4 健康心理需戒七个“念头”天,如此安排的网易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