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524299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 论文摘要:虚拟实践实现了人的存在方式的重大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虚拟实践活动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虚拟空间运行的以促进入的生存与发展和虚拟社会的良性运行为使命,人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生成并实现其本质。语言、时间、文化、理解等人的存在方式统一于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以数字化为中介的虚拟实践是人类存在方式的重大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虚拟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虚拟世界的一种表现。 一、虚拟实践是人的

2、存在方式的重大变革 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虚拟实践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大趋势这种实践不同于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而是一种交往实践。当代技术革命催生了交往手段的革新实现了人类交往的数字化、虚拟化,虚拟实践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的存在方式。 (一)人的存在方式问题的时代凸显 人的存在论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当代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开启了生存论的研究但却直接限制了生存论转向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精神中所包含的生存论蕴含远远地超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生存论的当代凸显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本质主义造成的当代生存危机直接相关。本质主义对人的研究直接逼问人的本质这是一个以实体性方式存在的本体。启蒙运动之后,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造成工具理

3、性膨胀、科学主义泛滥,最终造成人的全面危机。回过头来人们发现,这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抓住了人的部分属性并不全面。扭转这种生存危机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整体主义角度考察人揭示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的具体化即为存在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是对生存论的深化和具体化。 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需要采用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精神为“面向实事本身”当海德格尔立足于胡塞尔所开辟的现象学着手营造自己关于存在的学说时,现象学的“实事”得以改变,那就是存在或存在的意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就有人学现象学的思想不过过去被忽视了。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的、静观的感性直观提升到了现象学层次上的“本质直观”他批评费尔巴哈“不得

4、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并说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正是从“看出事物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来批判国民经济学家的“普通直观”的。“面向实事本身”的“实事”就是存在者之存在,“面向实事本身”的就是面向存在者之存在本身。用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方法直观人的存在本身得到人的多重性、多样性的存在方式。 (二)虚拟是人类实践中介系统的革命 动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由于其未特定化并不能与环境自然契合。人决定改变环境以满足其需要这就是人的实践本性。人的实践

5、需要一个中介系统人的产生就是从制造工具这个实践中介开始的。 以往的中介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利用物质、能量两种资源当代的新技术革命则是综合利用物质、能量、信息三种资源。当代信息技术的实质是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中介系统将各种复杂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最后转变为二进制代码。这种数字化中介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从此人类可以逍遥游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这是人类实践中介系统的深刻革命。 (三)虚拟实践造成人的存在方式的重大变革 虚拟实践这一新的实践形态的出现将带来人的存在方式的新型变革 1虚拟实践变革了人的世界图像。世界图像是人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把自然的世界变成自己观念中的客体。变革了自己的世界图

6、像也就变革了自己的存在方式。互联网所构成的世界图像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它所提供的世界图像不仅是全息化的而且是自主化的主体对这个世界图像有充分的选择性互联网把人类历时态的认识成果共时态地展现给人们又把人类以多种方式把握世界的认识成果以一种方式展示给人们还把人对世界的多个层次的认识以一个平台的方式展示给人们。脚主体可以依据自己的特定需要而重组信息,给自己重构一个世界图画。 2虚拟实践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马克思哲学以前的认识论仅从主体或客体出发没有合理地理解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马克思哲学强调认识是一个随实践而变革的动态过程。由于马克思所实现的认识论变革的“曲高和寡”,并未得到普及。虚拟实践以电脑延伸了人的

7、思维器官组成一个高级的“人机互动”系统突破了传统的认识时空界限形成了新的认识客体。Emall、BBS等是“实践认识”的动态系统以往进行的认识以认识与实践相脱节为特征。虚拟实践打破了这种状况,实现了传统抽象认识论向社会实践认识论的转变。 3虚拟实践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形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虚拟实践的发展正在为人类营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尼葛洛庞帝所说的BeingDigita1。互联网络改变了陈旧的二分观念,即“文化与技术、艺术与商务、工作与休闲的二人观念”,嘲通过互联网络人们可以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在家办公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事

8、情都可以通过网络以虚拟的方式进行。虚拟实践还促进了虚拟教育的发展,而虚拟教育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虚拟实践的纵向深入。 二、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本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实现实破。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现状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自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引起学界普遍重视。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较早、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是2000年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该书从交叉学科角度对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初步探讨。但总的来说。认识是初步的

9、,“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休系”。 新世纪伊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一个较为系统的成果是杨立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作者分别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环境、对象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新见解但该书基本沿袭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框架,没有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定义,揭示其内涵,也没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分类。界定其外延。该书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用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来论述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现在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由张耀灿、郑永廷等主

10、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了个定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空境遇下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虚拟实践活动。”脚该定义有重大进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虚拟实践活动”并把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现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开来但仍然把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利用网络”的工具层面上视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另一本权威教材是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该书把网络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载体是大众传播载体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它是一种较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先进的电子信

11、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暾书仍然是从“工具论”来界定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且没有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 (二)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 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要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界定网络。首先。网络是与报纸、广播、电视并列的大众传播载体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第四媒体。这种媒体具有前三种媒体不具有的优点。这是网络的工具性层面。其次网络是人类虚拟实践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时空。网络形成了虚拟社会,人以虚拟的方式存在这种意义上的网络是另类的社会时空,时间和空间在这里都以特殊的形式而存在

12、虚拟时空中的时间表现为弹性化、即时化、可逆化与个性化,空间表现出虚拟性、波动性、隐匿性、去中心化、共享性等。这是网络的本体性层面。 基于上述对网络的双重属性的界定本文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载体进行的以提高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促进现实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里。网络只具有工具性意义,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意义相同,不过更有优点罢了。所谓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虚拟时空中运行的旨在提高虚拟社会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虚拟生存与发展并进而促进虚拟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想

13、政治教育。此处的网络具有存在论意义,即虚拟人、虚拟社会与网络同在。只要有网络就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不是被利用的工具,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时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网络作为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我们可利用、也可选择不利用的话,那么对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则没有选择余地。只要有网络存在就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否则,网络社会不能运行,虚拟实践不能存在,人的虚拟存在方式将消失,这等于取消网络带来的新文明。 (三)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虚拟世界中运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从虚拟社会价值与虚拟个体价值二个方面考察当然这里的虚拟社会与虚拟个体的根基是现实社会与现实的人。

14、1虚拟社会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拟经济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网络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网络经济是“基于网络的、以信息为特征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虚拟政治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的价值。此处的网络政治主要指网络空间的政治问题如网络空间中的权力归属、虚拟国家、电子政府、网上责任等。虚拟文化价值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方面的价值。虚拟生态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网络时空环境、优化网络生态的价值。 2虚拟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个体遵循网络规律、塑造虚拟人格与健康心理、促进虚

15、拟生存、发展与享受的价值。虚拟生存的心理代价十分明显,由于陷入网络沉溺这种无节制地放纵、上瘾状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体发展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的效应。个体享用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虚拟主体满足精神需要,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是一种美的体验。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育这个“音乐感的耳朵”。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的虚拟实践活动。具体的实践便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具体化,这是所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主要是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态 今天的学术语境告诉我们。要想对一定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本身进行准确把握,最要紧的不是破解教育本质问题而是掌握教育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本质而是它的存在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性、去中心化、在场性、互动性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