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3篇.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970582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案3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师说-教案3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师说-教案3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师说-教案3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师说-教案3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案3篇.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师说-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比照的论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文体及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2、着重说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实行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日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根底。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心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其次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终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很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主见恢复

3、先秦、西汉的美丽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制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仿照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谈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名贵,看不起别人,不愿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展称赞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方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

4、有一位数学教师,他辅导的学生屡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当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知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白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争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教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创造,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6、假如说,现在的教师的作用仍旧是“传道、授业、解惑

5、”,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教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 孔子主见“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地。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展自我修养;要进展自我修养的人,要

6、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富强;国家安定富强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全部的思想品德训练)既然当代教师照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肯定有教师,天才的消失同样离不开教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教师不肯定都有职称,不肯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忙的人都是我们的教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

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师?固然,“教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8、现在我们争论其次个问题:伟人和他的教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自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假如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方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

8、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由于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当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依据,是第一位的起打算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由于他具有伟人的素养,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教师的教导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旧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非常敬重自己的教师。这种敬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

9、用的充分确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索: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由于他错误地否认了教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犹如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教师含辛茹苦的制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当受到责备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育,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教师的帮忙! 我们反对否认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张教师作用的主见。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教师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刚我们争论了

10、,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打算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情愿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方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教师的作用,要敬重教师,敬重教师的劳动。固然,敬重教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教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其次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

11、能解惑,从理论上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2课时 一、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依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气;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其次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比照,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比照:四个“圣”和四个“愚

12、”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在这组纵向比拟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缘由。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比照: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教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教师请教。在这组自身冲突的比照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赐予直接的否认。 最终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比照: “道相像”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

13、”,是带挖苦语气的感慨句。在这组横向比拟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挖苦语气的剧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比照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索与练习的表格。 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以下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u)或不焉(fu)经传(zhun)从师(cng)读书(d)不能(b)传道(chan)沉着(cng) 2、找出以下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六艺” 3、指出以下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特地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14、。 三、背诵第2段 四、争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3课时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其次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表达格言的警辟性。最终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4段: 为什么赞扬李蟠?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确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提倡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典范,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顾第2段,“能行古道”照顾第3段。 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