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93768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幼儿游戏与玩具最新期末整理复习小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按认知发展进行游戏分类。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 2按社会性发展进行游戏分类,美国学者帕顿按照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26岁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型,即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旁观(游戏的旁观者);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 合作游戏。其中真正属于游戏行为的是后面四种。3. 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1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与特点。幼儿角色游戏的实质在于扮

2、演某个角色,即幼儿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言语等来塑造某一特定的人物。幼儿角色游戏具有假想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游戏组织内容:趣味性,生活性,可操作69.“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第一,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游戏就产生了。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因此,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10.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4.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游戏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的内部心理体验;游戏发生的情景(外部条件因素)。5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份。(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6.幼儿游戏

4、的特征:主动性。虚构性。兴趣性。形象性。7.游戏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1)游戏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4)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情感。8游戏的课程价值。游戏蕴含了丰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的,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的,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的,没有游戏的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的。只有

5、有机地以游戏组织的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9. 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基本路径。 (1) 游戏教学化“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的游戏,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的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的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的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的主体地位。(2)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的实施过

6、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 强化游戏的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的精神。10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玩具逼真的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的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玩具的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有的玩具专

7、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6 按照游戏与教育的关系的游戏分类。根据游戏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结合程度的不同,游戏可以分为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类。7. 幼儿游戏内容的发展趋势。游戏内容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范围规定,幼儿游戏内容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幼儿所在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构成了幼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成为幼儿游戏内容的丰富源泉。婴儿时期: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多是反映幼儿周围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和现象,游戏中并无明确、明显的主题。2、3岁幼儿的生活由于进入幼儿园等更多的社交场合,游戏内容反映的社会

8、现象的范围逐步扩大,游戏出现了较明确的主题。3、4岁幼儿游戏的内容由反映日常生活过渡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幼儿逐渐不再单纯依赖感知觉,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构思游戏主题。4、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并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游戏主题的意识性、灵活性、社会性和深刻性渐趋增强。5岁以后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成为具有更多社会意义的主题游戏,而且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内容。4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自由选择过程中的指导策略。(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共享幼儿自由选择获得的快乐。(2)提供幼儿选择的条件。(3)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5教学游戏组织的环节。准备游

9、戏经验,投放游戏材料;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观察游戏;参与并指导游戏;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6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的时机。(1)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7幼儿游戏的观察视角。(1)幼儿的兴趣点。(2)幼儿的行为类型(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规则行为),行为过程和结果。(3)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4)幼儿的情绪体验。(5)影响幼儿行为的(外部)因素。(6)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2

10、. 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指导角色游戏的核心问题是使教师的指导与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具体应该做到:(1) 丰富幼儿对于角色的认识。(2) 和幼儿一起创设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3) 帮助幼儿进入游戏,学会分配和扮演角色。(4) 观察幼儿,与幼儿展开互动,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8. 游戏评价的价值取向。(1)强调幼儿自主发展,这是以幼儿为中心为取向的。(2)强调个别差异性和具体感受性,这是以个体经验为取向的。(3)强调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这是弹性发展的取向。3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1)帮助幼儿了解建筑物的形状和构造。(2)保证幼儿有适当的结构游戏材料和时间。(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

11、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幼儿规则游戏的结构.规则游戏的结构包含: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结果。6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表演游戏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游戏,其特点是兼具表演性和游戏性。幼儿表演游戏的实质在于通过扮演特定角色以产生游戏性体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性优先于表演性。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游戏性贯穿并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幼儿在游戏性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的。1. 专门化玩具。专门化玩具又称成型玩具,是指根据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玩具,这种玩具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有助于幼儿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幼儿游戏

12、的兴趣和愿望。2根据儿童玩具的功能和特点的玩具分类。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音乐玩具;体育玩具;娱乐玩具。3.班级玩教具的管理。(1)建立玩教具使用的常规;(2)合理放置,便于幼儿取放;3)定期清洗、检修;4)根据需要,及时增减玩具11.游戏的涵义。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1)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2)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3)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4)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12.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其

13、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其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的愿望。(3)游戏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4)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1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游戏的社会起源、游戏的个体发生、游戏活动的特点、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中角色的发展几个方面。(1)游戏的社会起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2)游戏的个体发生。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

14、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3)游戏活动的特点。想象性的情境和游戏的规则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属性。(4)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5)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发展。角色是在儿童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物活动是角色出现的前提,成人的教育影响对角色的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11.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第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第二,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第三,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第四,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

15、品质第五,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13.幼儿玩具的教育特点。第一,玩具符合幼儿学习特点,促进感知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第二,玩具满足幼儿好奇探索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第三,玩具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8从认知发展的维度认识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发展。象征性游戏主要出现在幼儿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摆脱当时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它能够重现幼儿的生活情景,让幼儿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并能够呈现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情绪诊断和治疗的意义。(1)情景转变(

16、2)以物代物(3)以人代人12.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含义是:游戏是除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吃、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游戏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动,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各种活动都带有游戏的要素。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