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72846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白蚁防治研究.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驻马店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课 题 名 称: 确山县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研究课 题 负 责 人: 薛汉宏负责人所在单位: 确山县水利局通 讯 地 址: 确山县水利局申 报 日 期: 二七年九月确山县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研究课 题 参 加 人 员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薛汉宏男局长农艺师确山县水利局7022438姚定国男总工、副局长工程师确山县水利局7022438梅金忠男助 工确山县水利局7022438房 玲女助 工确山县水利局7022438余绍志男助 工确山县水利局7022438本课题基本框架:1、确山县水库堤坝白蚁危害概况2、堤坝白蚁产生的原因3、堤坝白蚁的生活习性4、堤坝白蚁的预防措

2、施研究5、堤坝白蚁的灭治方法研究研究意义:水库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库堤坝白蚁危害轻则造成堤坝渗漏,重则可能造成水库垮坝失事,给人民群众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减轻或消除白蚁隐患,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从白蚁的危害现状,到对其生活习性的分析,从而对其生活规律有一较清楚的认识,摸索出预防和灭治白蚁的有效方法,为水库堤坝白蚁防治工作提供一点借鉴。完成时间: 2007年9月26日3目 录一、确山县水库堤坝白蚁危害概况1二、白蚁的名称的由来1三、堤坝白蚁产生的原因2四、常见的堤坝白蚁2五、黑翅土白蚁的生活习性21、食源22、生活史33、抚育行为44、群体

3、内的联系及异群关系45、移殖飞翔56、初建群体7六、堤坝白蚁的活动规律81、黑翅土白蚁的活动与环境的关系82、黑翅土白蚁活动的地表象征与蚁巢分布的关系8七、堤坝白蚁的预防措施101、堤坝基础的处理102、堤坝表层土壤的处理103、改变堤坝白蚁的生态环境条件114、消灭堤坝白蚁的有翅成虫115、堤坝白蚁大量有翅成虫的生物防治12八、堤坝白蚁的灭治方法121、地表象征的寻找122、蚁道的寻找133、蚁巢的寻找144、堤坝白蚁的处理方法15确山县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研究薛汉宏 姚定国 梅金忠 王留记 余绍志一、确山县水库堤坝白蚁危害概况确山县共有小型水库49座,其中小型一类水库7座,小型二类水库42座,

4、总库容384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7万亩,实灌面积3.5万亩。这些水库分布在我县西部、南部浅山丘陵地带,共涉及10个乡镇。由于多数水库地处偏僻,白蚁孳生的环境好,且缺乏长期有效的白蚁防治办法,我县水库堤坝白蚁危害情况十分严重。确山县于2004年7月5日,邀请湖北省罗田县白蚁防治研究所两位白蚁防治专家对全县小型水库进行了白蚁危害普查。通过专家对水库大坝白蚁危害普查,发现我县49座小水库当中37座有白蚁危害,除2000年至今已初步进行白蚁防治的马楼、岗户店、二道河、石龙山、龙山口、乌石嘴、大李庄水库外,还有30座水库有白蚁危害。其中17座水库白蚁危害特别严重,蚁道已造成大坝前后贯通,这17座

5、水库是:七棵树、李盘沟、八井湾、秦头里、王沟、横山头、七里冲、倪庄、黄路沟、磨轴峡、石门、荒坡、白庄、奶奶山、夏何庄、胡楼、白龙洼水库;白蚁危害严重的水库6座,它们是:郭湾、曾岗、十字岭、石家沟、上刘庄、驴尾巴沟水库;白蚁危害程度较轻的水库7座,它们是:卧羊冲、东南庄、老虎洼、姜庄、杜庄、桑树庄、白庙水库;外12座水库目前暂时没有发现白蚁危害,它们是:张冲、大张庄、李湾、黑刘庄、潘古洞、侯沟、碾盘沟、冲口、朱庄、宁湾、孔洼、王口水库。二、白蚁的名称的由来白蚁是一种过着社群性生活的昆虫,它在分类系统上是一种比较古老低等的昆虫。常与白蚁混淆的蚂蚁,则是比较高等的昆虫。白蚁由于长期适应于它们的特殊生

6、活环境,它们互相合作,协调生活在一起,它和蜜蜂、蚂蚁一样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因此称为社群性昆虫。由于白蚁群体的幼蚁体色是雪白的,同时工蚁、兵蚁的体色也较浅,故有白蚁之称。三、堤坝白蚁产生的原因堤坝白蚁的产生,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的原因:、建造堤坝前,未清除堤坝基础内的白蚁蚁巢,给堤坝留下了蚁患。因此产生的堤坝白蚁危害早且严重,往往堤坝开始蓄水就出现渗漏。、山坡上枯萎的树木、竹根和杂草经常滋生白蚁,而土坝背水坡和堤坝内外一般都有草皮护坡,正是土栖白蚁的食物,堤坝内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更适宜白蚁生活。因此,山坡上的白蚁容易蔓延滋生到堤坝上来。、在白蚁分飞季节,由于堤坝周围夜间有灯火,容易将附近山坡和田

7、野中白蚁有翅成虫吸引到堤坝上来,在堤坝内创造新群体,营巢繁殖。4、有些堤坝管理不严而招引白蚁。例如,经常在堤坝上晒柴草、堆放木材等,事后又不及时清理;有的水库在堤坝的两端种植白蚁喜食的树木;这些容易人为地导致白蚁危害。总之,堤坝白蚁来源广泛,堤坝本身又具备适宜土栖白蚁生活条件,白蚁一经滋生,就迅速蔓延,对工程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四、常见的堤坝白蚁堤坝白蚁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其次是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筑巢深、数量多,对堤坝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在防治中,应将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区分开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五、黑翅土白蚁的生活习性1、食源黑翅土白蚁的食物,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活的植物。

8、黑翅土白蚁取食多种植物的根、茎,尤其是幼杆的嫩茎。如松树的幼苗、松树皮、甘蔗、茅草根、竹根、新鲜的玉米茎和高梁茎等。黑翅土白蚁喜食这些植物,可能是由于它们含糖量较高的缘故。、干枯植物。纤维素在白蚁的食谱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黑翅土白蚁除取食一些活的植物外,还能有选择性地取食干枯的植物。如野艾草、茅草和干松树皮、松树等。在我省,黑翅土白蚁最喜食干枯的野艾草,腐蚀的松树皮等。白蚁之所以能取食和消化大量的纤维素,是因为白蚁肠内含有大量的单细胞微生物(已定名的有300多种)。这些微生物与白蚁共生,分泌出纤维酶,协助白蚁分解纤维素,使之转变为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啃咬菌圃。黑翅土白蚁的蚁巢主要部分是菌

9、圃。除了巢最初的阶段和过分衰老行将灭亡的阶段巢内无菌圃之外,其他时间都有数量众多的菌圃,黑翅土白蚁经常不断啃咬菌圃下部,很可能菌圃是它的主要营养物。、真菌类。黑翅土白蚁从活的植物体、干枯植物和菌圃可以获得充分的粮类,但还不能满足全部需要。所需要的其它营养物质是由菌圃生长的一种叫小球菌和真菌取得的。真菌很可能是供应白蚁生活所必需的维生素等重要物质。2、生活史白蚁卵的孵化期大约一个月左右。幼蚁从卵孵出后,要经过多次脱皮才变为成虫。幼蚁极为柔软,形成与成长的工蚁相似。发育为兵蚁的幼蚁,直到成虫前一龄期才表现出明显的兵蚁特征。这一龄的个体称为“拟兵蚁”和“白兵蚁”。白兵蚁再脱一次皮成为兵蚁。发育为有翅

10、成虫的幼蚁,直到中胸和后胸上生出翅时才易与其它幼蚁区别,再经数次脱皮,四翅才发育完全,体壁变硬并具有颜色。而工蚁的幼蚁则始终不表现明显的特征。各品级的发育中所经历的时间和龄期的多少是不一致的。非生殖个体的发育约需两个月,而有翅成虫发育所需的时间显然较两个月为长。在一个群体内,为什么会有不同类型的品级产生呢?这个问题说法不一,但比较占优势的说法是由于外激素的抑制作用。持这种说法的人,用试验的方法间接证明了蚁后身上能分泌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荷尔蒙),称为外激素。由于工蚁经常吮吸蚁后的腹部,加上工蚁与工蚁、工蚁与幼蚁之间相互喂食,使这种化学物质散布于全群,从而抑制幼蚁生殖机能的发育。3、抚育行为黑翅

11、土白蚁的护卵行为是十分突出的。初建群体时,蚁后、蚁王对卵的照顾非常细致,常把卵含在口中反复舐吮,然后吐出,并且不时地搬动卵的位置。等到巢群壮大之后,蚁后、蚁王的护卵行为便被工蚁所代替。蚁后在“王室”内产卵,很快就被工蚁搬到主巢和菌圃内以及主巢和菌圃的顶面上堆放起来。工蚁对卵也时常搬动,并不时含在口中舐吮,以消除霉菌,促进胚胎发育。搬动可以保证供应新鲜空气,调节适应温度。至今,白蚁的卵脱离了白蚁的照顾后,在人工孵化方面,还未有成功的先例。白蚁对幼蚁照顾比蚁卵更加复杂。新建群体的蚁后,蚁王以及后来的工蚁,经常用口舐洗幼蚁的体表,喂食幼蚁,甚至帮助不能自行脱皮的12龄幼蚁脱皮。蚁王和蚁后极少离开“王

12、室”,均由工蚁喂养以维持生活。除非受至干扰和刺激,一般不会轻易走动。蚁后对工蚁、兵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蚁后的身旁经常围绕着一定数量的工蚁和兵蚁。工蚁除搬动卵外,还集聚舐吮蚁后的腹部,这是由于蚁后的腹壁能分泌出一种工蚁喜好的物质的缘故。4、群体内的联系及异群关系在黑翅土白蚁的群体中,个体数目可多到二百万个以上。在这样庞大的群体内,各个体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配合,各项活动进行得十分协调一致,存在着特殊内部联系的生理机制。白蚁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方式传递信息;开始是工蚁触角相互接触,身体前部做迅速而剧烈的上下振动,上腭连续地撞击基地而发出声音,以作警报。在进行采食、筑巢、哺育幼蚁的活动中,同一种

13、而不同群体的工蚁兵蚁偶尔遇见时,是互不相容的,经常互相战斗直至死亡。但是,对于异群的蚁王和蚁后则和睦相处,甚至可将它引进自己的群体内作为一个新成员。5、移殖飞翔、分群孔(移殖孔)的形成-羽化成熟的繁殖蚁群飞出巢,称为移殖飞翔,或称分群、群飞。分群前,大多数繁殖蚁都慢慢集聚到堤坝表面上方工蚁修建的移殖室前,进行一段生理成熟,待机移殖飞翔,所以移殖室也叫候飞室。在成虫羽化后,工蚁一般在巢的上方-米通风向阳、不易积水的陡坡和土包上面,筑成露出地面园锥状的移殖孔。移殖孔在移殖室上部,有蚁道相通,有翅成虫就是通过这里出巢群飞的,所以也叫分群孔。每天傍晚(6-8时)天气适宜时,工蚁卸土粒建造分群孔,每天工

14、作约半个多小时,停止工作时就把孔口封闭,第二天继续增建时再度打开。因而分群孔逐日扩大,且突出于堤坝表面,外表呈不规则的园锥状,用刀切开可见里面有上拱下平的孔道,孔道的泥被厚而结实,不易触破。分群孔的直径,一般为4-5厘米,最大8-15厘米,乃至更大。、分群孔的数量-一个群体的分群孔,一般少则3-5个,多则13-15个,分布1-3片,最多的百个以上,分布为无数片,在每片分群孔中,有一个分群孔每天先行打开并最后不完全封闭,留着小孔,并有工蚁的触角不时向外伸出,可能起着嘹望的作用,故称嘹望孔。分群孔的大小和厚薄与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晴少雨时移殖孔小而薄,阴雨连绵时移殖孔则大而厚。、象征性分群

15、孔-白蚁在地面活动时常筑有泥线或泥被,有些泥被密度大而厚实,外表潮润,泥被中的工蚁和兵蚁活动十分频繁。这样的泥被很有可能转化为分群孔。这种分群孔称为象征性分群孔。、分群次数-分群时,工蚁在当日下午较往常提前开始工作,表现出极度兴奋的繁忙,并把全部分群孔打开,孔口比平日扩张很多,等各孔口完全蔽开后,兵蚁向外窥伺,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而又无天敌时,有翅成虫随之出现,先是三三两两探索而出,时而又复退回孔内,最后终于离巢而去,以后每孔都有成批的有翅成虫涌出,一批涌出后,稍等片刻又涌出一批,整个繁殖蚁离孔的时间约为三分钟。一个群体的繁殖蚁有时一次飞完,有时因受外界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几次分飞完。连续几次(不在一天内)的分群孔后一次分群时都比前一次的增大和加厚;分群未完和分群完的分群孔的孔口,封闭形状有所不同,前者孔口呈突起状,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