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650999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学案 【学习目标】1.梳理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结构图.2.通过基本训练,巩固本章所学的基本内容.3.通过综合运用,加深理解本章所学的基本内容,发展能力.【学习重点】知识结构图和基本训练.【学习难点】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复习旧知,可得新感。今天我带大家去感受大教育家这一思想。本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板书课题)二、明确任务1.梳理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结构图.2.通过基本训练,巩固本章所学的基本内容.3.通过综合运用,加深理解本章所学的基本内容,发展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互助(组内互动) 知识点一:平面内物体位

2、置的确定此图是某乡镇的示意图试表示各地的位置:用坐标表示各点。和同学比较一下,大家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的位置是一样的吗?知识点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1、若点A在第二象限,且到x轴的距离为2,到y轴的距离为3,则点A的坐标为 。2、若点A(a,b)在第二象限,则点B(-a,b)在第 象限。3、若点P(2x-1,3x+2)是x轴上的点,则x= 。归纳总结:知识点三:图形的变化与点的坐标的变化如图,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内,顶点A的坐标是(-2,3),先把ABC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1B1C1,再作A1B1C1关于x轴对称图形A2B2C2,则顶点A2的坐标是( )A.(-3,2)B.

3、(2,-3)C.(1,-2) D.(3,-1) 归纳总结:四、精讲精练 (组间互动)1、若第三象限内的点P(x,y)满足=3,y2=4,则点P的坐标是 。2在直角坐标系中,保持图形a的各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乘以-1,得到图形b,则图形a,b的位置关系 。3、若点A(a,b)和点B(c,b)表示不同的点,则这两个点在( )A.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或x轴上 B.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或y轴上C.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D.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4.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A的坐标为(-1,1),AB平行于x轴,则点C的坐标为 。 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的三个顶点坐

4、标为A(-3,0),B(-3,-3),C(-1,-3)(1)求RtABC的面积;(2)在图中作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DEF,并写出D,E,F的坐标。 五、教师点睛 六、能力提升 拓展应用(师生互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变换成OA1B1,第二次将OA1B1变换成OA2B2,第三次将OA2B2变换成OA3B3,已知A(1,3), A1(2,3), A2(4,3), A3(8,3);B(2,0), B1(4,0), B2(8,0), B3(16,0)(1)观察每次变换前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按此规律再将OA3B3变换成OA4B4,则A4的坐标是_,B4的坐标是_;(2)若

5、按第(1)题找到的规律将OAB进行n次变换,得到OAnBn,推测An的坐标是_,Bn的坐标是_.七、总结评价回馈目标 (整理知识框架图 ) 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平面直角坐标系方位角和距离点的坐标(知识点一)坐标与图形的变化(知识点三)坐标系中各点的特征(知识点二)平移轴对称放缩 八、追踪检测 反馈学习 1、2、3号三维达标试卷B卷 4、5、6号三维达标试卷A卷本节课错题整理在改错本上。 九、板书设计 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平面直角坐标系方位角和距离点的坐标(知识点一)坐标与图形的变化(知识点三)坐标系中各点的特征(知识点二)平移轴对称放缩 十、教学反思 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的课程中的概念性知识比

6、较的多,比较容易安排,所以合理安排好各个知识点以及衔接,就成为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复习主要还是以书本上的步骤为主,讲授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在这个过程既让学生理解了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同时也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本课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组织组间互动,组组互动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本课设计了知识框架图,不仅归纳了知识点,还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我始终结合教材内容,由课题引入到问题解决至始至终向学生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揭示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学案与白板展示不能兼顾。学生在讲解练习题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点训练。5、复习课教学模式不够完善,教学环节不连贯,与老师预想有一定差距,希望通过更多的训练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复习课相关练习题的设计不多,不知是否应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设置当堂检测试题,这是我的困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