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593202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心感受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感受 技术题材也能出好新闻 四川油气田好新闻研讨会上的发言 川庆物探:何莉 接到四川石油报让我在好新闻研讨会上作发言的通知, 我很忐忑, 因为要和在做的老师们谈好新闻, 感觉自己是在班门 弄斧,也让自己汗颜。每一次的稿件见报后,才发现原来我还可 以做的更好一些, 就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 一次次让好新闻题材 在自己眼前溜过。所以,今天我不敢说自己在发言,而是谈一些 自己对新闻的感受,以期能得到在座各位老师的指正与帮助。物探公司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生产单位, 特别是这几年技术 发展很快,而这几年,我也有幸成为技术发展的记录者,之前写 了不少的技术类消息, 一般不敢写深度报道, 为什么呢?是因为

2、自己对物探技术的了解很肤浅。之后,随着参加技术会议的增多, 与技术人员的接触的增加, 加之有时候开技术会自己也滥竽充数地为一些技术领导讲话, 慢 慢地,发现物探技术并不是我们外行想像的那么枯燥无味。记得第一次承担大型报道是在 2002 年,当时四川油气田为 了尽快走出低谷, 特地策划了一组全方位反映四川优势技术和技 术人才的报道。我承担了物探公司叶林、林毅仁、胡一川三位技 术专家的人物专访。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从采访到完稿,半个月 时间全部完成,稿件得到了四川石油报和被采访者的好评, 自己当时也感觉良好。待几年后把这些文字拿出来再读时候, 发现从思维、 结构到 语言表述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才明

3、白原来是报社和专家们对一 个初入门者幼稚文字的包容与理解。 但正是因为有了当年的这些 包容,才让我对采写技术报道有了兴趣和渴望。几年下来, 发现写好技术新闻除了有好的新闻事件, 好的新 闻素材外,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常有 人说“好新闻来自新角度”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打破常规报 道角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树立平民视角,充分了解被采访技术人员的个性特征及 爱好接到张延充的采访任务是在 2007年初,当时“龙岗 1 井” 的优美完钻,使很多人对物探公司的科研工作有了好奇,对“龙 岗”发现者之一的张延充也有了想要多一些了解的欲望。写技术人物, 最大的难

4、点就是, 记者不仅要把那些很专业的 术语弄明白,而且还要用通俗的语言在报道里翻译给非专业读 者。当时,我担心张延充会比较内向不善表达或者对采访不合作, 所以采访前一天, 我先采访了张延充身边的人, 并在晚上翻阅了 有关他的档案资料。第二天,当我有备而来,采访张延充时候,先我与他聊了会 儿我和他都认识的人, 并和了谈起了他喜欢电子游戏。 十几分钟 后,他随和起来,语言也越来越幽默风趣,而且在我对一些非常专业的词语犯晕时候,及时给予解释和形象化采访中,张延充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那双习惯探究“为什 么”的眼睛,它们随着主人在对整个“海相”研究过程的挫折和 成功的回顾时,时而淡定,时而自信。返回路上,忽

5、然想起一只 老歌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 ”于是,我已有了初步思路。地质 学家,不就是需要一双能看透地层的眼睛和一颗探知地底那未知 世界的勇敢之心吗?这个稿断断续续修改,前前后后做了一个月。期间,正值 四川石油报召开人物报道研讨会。会上,当我把初稿拿出来 讨论后, 整个思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报社老师们提了好些使稿 件做的更精致和专业的建议。其实,采写张延充的过程,很享受。之后, 穿透地层的慧 眼带来的系列欣喜是我在采访过程里没有预料到的。 在四川石 油新闻中心的举荐下,这个人物专访获得了 2007 年度“四川油 气田好新闻一等奖” 、“中国石油好新闻二等奖” 、“中国企业协会 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6、” 。第二、 广泛采访,多角度对采写的技术主题进行论证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 透过现象看 本质,为我们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 当 我们发现和掌握了某一新闻事实后, 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角度 去立意,报道的新闻才有深度,有思想性。第一,要学会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遇到事情倒过来想一 想,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去考察问题, 从而发现顺向思维难以发 现的新问题。 2009 年,公司川东经理部对基层技术大班组长进 行了一次突击考试,考试结果很不理想。得知此信息后,我进行 了深入采访, 发现这些大班组长通过这次突击考试后, 学习意识 普遍增强, 甚至平时办公室无人问

7、津的企业文化、 基层建设类书 籍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被悄然拿空的良好现象。 第二次考试, 过 关者为 98%。经过深入采访后,我采写了班组长资格准入先闯 “考”关的不到 1000 字的消息,并把书籍被拿空这一事件作 为导语:本报讯 (记者何莉 通讯员何明刚)入春以来,川庆 物探公司川东经理部出了件怪事, 以前办公室堆着的很多专业和 文化类书籍少有人去问津,但 3 天内,却被人拿走一空。为何呢? 3 月 19 日傍晚,正拿着班组建设认真理解的 物探 259 队钻井机长邹志刚告诉了答案, 川东经理部将不定期对 物探队的 76 名班组长进行资格认证考试,不过关者,下课! 没想到,这篇小消息被四川石油报

8、 、中国石油报编辑 的高度喜爱,很快都在要闻版头条刊出,并被中国石油报评 为周和月好新闻。第二 ,要善于和精于找新闻特点和亮点。 新闻亮点要在比 较中才能筛选出来。比较,是对比事物优劣、好坏的有效手段。 新闻报道中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 对于增强新闻敏感, 识别新闻 价值,非常重要。今年,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报道比较多,但这类 题材很难把握, 无非是开会、 或者某某单位为科学发展提出了新 思路等等。 5 月,集团公司科技部决定把苏里格的勘探工作作为 “多做物探少打井” (少打空井)的典型事例,结合科学发展观 做一次调研性的深度报道。接到任务的开始,我非常茫然,因为 这个报道既涉及到科学发展,又是“多

9、做物探少打井” ,应该说 题材比较大,很难把握。于是,我把苏里格气田最近一年所有的 多媒体拷了后仔细研究,并多次采访负责次项目的几位物探专 家,最后,决定把苏里格比作是一块牛排,经过精心勘探后,从 半生不熟,到熟,再到美味可口这样一个过程。没想到,这样的 比喻得到技术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集团公司科技部看了 苏里格 气田苏 5、桃 7 区块勘探开发实践调查和思考初稿后对思路很 赞同。因为是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分析调查新闻, 我们又在通讯的 基础上做了近 2000 字的“四两拨千斤” 带动新一轮勘探高潮 “的 评论,对苏里格气田这几年卓有成效的勘探给予了补充。 稿件后 来在中国石油报以整版的方式刊出,

10、在四川石油报要问 版头条刊出,并成为中国石油报周好新闻。第三,深入技术领域,尽量使自己变得“专业” 这些年,工作的便利,以及公司提供的好平台,使我尽量 与技术人员打成一片, 参加每一次的无论大小技术会议, 甚至每 月的处理、 解释例会也参加, 对外行看来非常专业的物探技术渐 渐地了解了一些皮毛, 并逐渐了解技术人员的喜怒哀乐。 记得写 龙岗的报道时, 我采访了一线采集队员, 采访了张延充那样的技 术专家,也采访了川庆公司和西南油气田公司主管勘探的领导, 记当时采访一位领导时, 他说川庆和西南油气田的一面旗、 一家 人、一条心、一股劲,成就了龙岗,于是,我在面朝龙岗,春 暖花开的 的龙岗的深度报

11、道里, 更多的是谈的是协作精神的闪 耀。今年 6 月,报社总编室让我们写下有关大川中的深度报道。 记得接到任务后,我把 2005 年 2008 年四川油气田的勘探会的 领导讲话和技术报告都认真理解了一遍, 并采访了涉及岩性勘探 的技术人员。这个稿件我也的很轻松,几乎是一气呵成,因为我 这几年比较了解四川油气田的岩性勘探的艰难历程, 特别是大川 中作为岩性勘探的代表作,自己作为物探的一份,也深有感情。 很快,“大川中”:非比寻常的岩性勘探时代完稿,在审稿的 过程中,专家和领导们认为我把岩性勘探用新闻的语言叙述的比 较到位,一位领导甚至还用了“你很有灵气”的评价。稿件发到 报社后, 王雪梅老师和闵

12、小娣老师都很喜欢, 认为这个稿件与往 常写的技术稿件有了新的突破,语言也干净大气,很快,稿件在 要闻版头条刊出。回顾数次物探技术的报道采写过程,其实并不是自己的专 业水平有多高, 而是自己幸运。 首先因为有四川油气田地质学家 们的创新思维, 才有了如此好的新闻来源; 有川庆物探这个坚守 与包容并存的优秀团队, 才让我有了不断努力的动力; 有技术专 家们的理解与配合, 才使我充满做好技术报道的信心; 有报社的 真诚建议和编辑们的用心编辑, 才使得这些小小的文字在完成后增添了打动各级读者的魅力与情感忽然想起,在“ 2007 年的地震勘探成果汇报”上,一位领 导对物探科研人员提出了敢为人先的勇气、 攻坚克难的锐气、 创 新实践的灵气、科学求实的豪气的要求。其实,做石油技术新闻 又何尝不是呢?勇气、锐气、灵气、豪气,多么值得期待和为此 努力的境界!2009 年 9 月 14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