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专语文教学模式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2.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54296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中专语文教学模式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新中专语文教学模式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新中专语文教学模式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中专语文教学模式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中专语文教学模式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金定山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的锐减,中职学校也势必由做“大”向做“强”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必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试想,一个人不善于说,也不会写,那么,他即使技术再精,品德再好,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更何况当今社会人才流动性大,知识更新快,语文水平的高低对人的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也就更大了。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毋需赘言。然而,当前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可以概括的说,教材是国编、省编、地方编,胡编乱用;教师不够,

2、就拼拼凑凑;学生没有高考压力,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结果是:国家浪费了资源,学校浪费了金钱,学生浪费了时间。鉴于以上所言,我认为中专语文教学应该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在模式上创新呢?笔者可以从教材、教师、授课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考虑:一、重编教材。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编成三本教材:(一)汉语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普通话、文字、语法、修辞、听、说、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二)文学作品赏析。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化修养,陶冶情操。(三)写作。写作其中包括应用文、叙事、说明、议论的写作,

3、重点突出应用文写作,掌握的与人交际的基本工具。二、选择合格的教师。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要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三、重编的教材(基础知识、赏析、写作)分别由选用的教师执教。这样,教师的备课精力相对集中,对教材的钻研会更深透,准备更充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授效率,使之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同时,也相对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四、改变授课方式。把同一年级(可以是不同专业)的教学班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若干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能够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分内容任教,学生合班上课,还能节约师资。五、改善教学手段。在阶梯教室

4、(报告厅)里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上有“声”、有“色”、有“形”,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定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六、改变评价方法。对教师的评价,由教科室或教务处组织专人听课、问卷调查、查看学生考试结果综合考评。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口试、笔试、检查学生作业和课堂笔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制订评分细则。可以算一笔帐:假如同一个年级有18个教学班,按现行的模式教学,4个班配一名教师,则需要4.5个教师;每班每周4节语文课,则每个教师每周授课节数为16课时,加上全面备课和作业批改,能应付下来就不错了。18个教学班,每周总授课时数为72课时。如果采取合班上课、分内容执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每3

5、个班合并在一起授课(人数在150左右),相当于把18个班并为6个教学班,每班每周依然是4节课,总授课时数只有24课时,是分班授课时数的三分之一。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时没变。新编的教材(基础知识、赏析、写作分类编排的)授课教师每周的授课时数只有8课时,需要备课的内容也大为减少。这样,任课教师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备课,优化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约下来的老师可以通过转岗培训,去从事专业课教学,有助于解决师资紧缺的矛盾。专业课教师充足了,专业课可以分成小班组织教学。综上所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学校,也有利于老师。当然,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将会面临新的困难。一是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组织专人重编(可以借鉴中师的教材)。二是要有可供大班教学的教室,这一点并不很困难,将现有的大教室加以改造即可。三是如何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一段时间探索。至于其它问题,都不是问题的问题。国家倡导创新,办学模式正在不断创新,我们中专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