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539832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声声慢教案教学目的:1、背诵并默写本词。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化领悟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重点难点: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设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分析p 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体悟情思,陶冶自身情操。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照的间隔 。这是照作词,苏越作曲,安雯演唱的一

2、首流行歌曲。可见她词的影响力之大,而更可以代表她千古才、万古愁心地位的作品应该是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二、回忆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同学们对于这首词可能比较熟悉,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背诵并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黄昏。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

3、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根底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才能。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2.教学目的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的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p ,我确定如下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2)、才能目的:深化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的: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粹的文学兴趣3.

4、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的,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考虑,品析,鉴赏。.“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

5、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p 、联络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法指导:意象 意境 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2 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

6、梅(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比照一下,找出自己的缺乏。(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那么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

7、、哀愁-沉哀凄苦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照阅读,让学生明白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1)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照的生平,去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照生平大事记)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年,_透顶,金

8、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照时年46岁。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照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分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_之恨 丧夫之痛 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

9、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假设有所失。)“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二分析p 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10、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说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那么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那么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

11、的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6.总结稳固通过比照,我们明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

12、年的“愁”那么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_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7.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p 柳永、李煜、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进步语文综合素质。声声慢教学反思优点: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

13、成功。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化。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照的事迹及诗词,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到达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非常到位。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详细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实在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化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缺乏: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缺乏。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非常到位,有点浅。6、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考虑。处理的不够沉着,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7、课堂上老师的反响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答复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立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答复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