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517166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答案】A【解析】夏商政治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材料中的“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表明商朝的王权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商朝尚未建立皇帝制度,排除C项;“家天下”在夏朝已经确立,排除

2、D项。2.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 消除诸子矛盾D. 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故A正确。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与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直接关系,故B排除。消除诸子矛盾,过于绝对,且属于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本质,故C排除。实现长治久安,过于笼统,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

3、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故C正确。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不符合题意。“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BD。4.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4、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察举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揭示的是西周权力继承与分配的矛盾问题。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西周实行按宗法等级实行再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论基础,故B正确;A是地方制度;C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西周时期”;D是皇位官位爵位等世代因袭的制度。故选B。5.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5、.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C项错误。6.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

6、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宗法观念是同姓同宗,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黛玉姓林不姓贾,所以贾母认为宝玉是自己家人,黛玉是外人,而不是黛玉的地位比宝玉低,因此选C。7.秦朝时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弱化D. 君主专制造成决策失误有所减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知识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

7、,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A项提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实,排除B;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的是大权集中在皇帝,C项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名师点睛】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制,把握到两个方面:(1)内容: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朝太尉一职为虚设,皇帝负责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8、2)作用: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皇权不断加强D.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答案】C【解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C项

9、。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排除D。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问题一直为高考所关注,不同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说到底还是为了强化和稳固政权。秦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相权对皇权有极大的制约,在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的专制程度不断强化。9.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

10、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 位高权重,掌控决策C.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体现了以中制外,加强皇权,与题意相符,故A正确;“中朝”是削弱相权,而不是取代相权,所以B项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中朝”虽然权力较大,但是地位不高,更没掌控决策,决策权有皇帝掌控。所以C项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的是明太祖而不是汉武帝。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10.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能获取的信息是( )A. 分封制瓦

11、解 B. 中央统治力量加强C. 君主专制加强 D. 丞相制度废除【答案】C【解析】【详解】数据信息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频繁换相,这说明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和分封制瓦解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体现不出中央统治力量加强,故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是在明太祖时,故D项错误。11.西汉时,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行监察权,负责监督政府,中央、地方,也监督王室与宫廷,也含监察皇帝之意。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无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然而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即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时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

12、来监督宰相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由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它以皇权为依托,其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杜绝了官员的腐败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西汉时,御史大夫监督王室与宫廷,也含监察皇帝之意。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无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然而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即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时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由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故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

13、规范执政,其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故正确;但是古代监察制度不可能杜绝官员的腐败,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1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设立 “中朝”分化相权B. 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通过设立 “中朝”来分化三公九卿的权力,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宋代设立三司使

14、来分割丞相的财权,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清设军机处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点睛】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13.有学者指出,“自隋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这是由于( )A. 察举制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C. 科举制的实施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说明地方没有选拔官吏的权力了,这是因为隋朝开创了科举制,把选拔官吏之权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地方官员举荐人才的制度,故AB项不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科举制的影响

15、,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4.唐代中书省发出皇帝的命令,须经门下省复核。若复核通过,由门下侍中或门下侍郎签字、盖章正式生效,再下达尚书省执行。若复核没有通过,则由给事中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这样做的积极影响是( )A. 保证了皇权独尊 B. 实现了对三省的制约C. 完善了唐代官制 D. 可有效避免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门下省的复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故D项正确;三省六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A项错误;门下省是对中书省有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对中书省有制约不可能完善唐代全部官制,故C项错误。15.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A. 否定特权制度B. 选官用人权在中央C. 选拔程序简化D. 考试内容具体明确【答案】A【解析】科举制由于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为官的过程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所以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必然选择,故选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