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Ⅲ.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50081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Ⅲ.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十五、说一说中国大学本科阶段转专业和辅修第二专业问题常有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批评中国大陆的大学本科转专业难,而大学也在努力使学生转专业变得容易些。但若干年后,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本科阶段能够顺利转专业的学生最多也不超过20%。而且,通常允许转专业的时间也是严格规定的,一般都在第一次选择专业后一定的时间内,发现所选择的专业不适合自己,再进行专业的转换。此外,在修习完毕第一专业后想要修习第二专业的学生,通常也非常少。四年时间里,能修习第二专业的学生同样少之又少,而且一般也只能修习专科性质的第二专业。有研究指出,这种情况是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主要差异之一。然而,所

2、解释的原因则五花八门。曾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大学开始恢复实行的学分制不彻底或不完全,是学生选择自由得不到充分保障、从而使转换专业和修习第二专业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一度提倡“完全学分制”的呼声屡屡见诸报端。有一些学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从而把矛头对准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情况源于教育观念,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转换专业不符合中国国情。言下之意,人家欧美大学的专业转换和修习第二、第三专业,是因为那里的学生享有完全的自由。我个人的看法是,上述见解中除了把欧美大学学生选择专业和修习更多主修理解为享有完全自由这一点并不符合实际外,其他的归因,从某种角度看

3、,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的要害在于整体上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我曾在我的文章和著作中做了详尽的描述,简单讲,就是从教育思想一直到教学方法的整个培养过程所遵循的样式。这里既包含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因素,也包含了专业设置方式、课程编排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因素。就转换专业和修习辅修专业这个问题而言,培养模式的差异在于对“专业”的理解不同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培养样式”的种种不同。而这种不同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先说质的方面。以上所说的是主修和专业在性质上的不同。下面再来说说它们在学习的量上的差别。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很难一概而论。曾看到一个材料,说美

4、国大学的主修平均为57门课程。后来笔者陆续了解了一些大学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比中国大学专业的修习年限短很多。在所了解的几所大学中,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主修领域算是最长的,通常在一年内也可以修习完毕。欧洲大学的情况也多相似。例如,我们学校一位赴法国作高访的教授说,他所在的一所信息学院有一个主修,全部课程加在一起,也只有不到60课时。为此他还专门写了文章探讨这个问题。再从课程的平均课时看。欧美大学课程的平均课时普遍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其课程比较看重课程安排留有余地,以及对课程组合的多样性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学科多样性和学生多样性之间良好呼应特点的关注从而特别对微型课程(mini-course

5、)所具有的灵活性的青睐。所以,他们的大学普遍课程多但单门课程的课时少。日本大学向以效仿美国大学闻名,所以考察一下日本大学就可以大致了解美国多数大学课程的课时情况。我曾在广岛大学做客座教授半年,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个问题好好地了解了一下。日本广岛大学总共开设有6000多门课程,平均课时约为30左右。而当时我所在的厦门大学总的课程量为2000多门,平均一门课程为57课时。我国大学的专业修习时间也比欧美国家和日本长很多。一般讲,大学本科的一个专业的专业类课程,需要至少两年时间才能修完。因为我们从上到下普遍认为,如果少于两年,教育质量就无法保证。为此教育部还专门发文,要求那些想要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即在获得了一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前提下,如果想要再获得别的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学制必须相应延长两年。也就是说,连教育部也认为,专业课程要有至少兩年的修习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