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45416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透过樟树品伟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片段反思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运用了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学生可以体会到两棵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但对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与宋庆龄高贵品质却很难融合到一起。因此,树人合一,不可分割的联系,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启发与引领。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

2、默写词语,整体感知1默写两组词语。(指名两生板书,其余学生在听写本上听写。)崇敬 四季常青 瞻仰 蓬蓬勃勃 纪念 香气永存 虫类害怕 可贵之处2反馈评议听写情况,订正错字。3引导学生试着用上面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意图:词语是文章构成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有目的的默写词语,目的就是要把上一节课学到将词语“学以致用”。可以看出,上面所默写的两排词语针对性很强,左边描写的是人的情感,而右边一排则直接写樟树的可贵之处,整个词语体系的呈现无疑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清清爽爽,既检查了词语的识记情况,又教给了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二、品词析句,走近樟树导语:宋

3、庆龄和这两棵樟树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同去领略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那两棵樟树。(出示文中配图)这就是宋庆龄故居中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可是宋庆龄怎么也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提炼重点句,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指导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舍不得”的感情来。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情感的主线“舍不得”,体味樟树与宋庆龄之间存在着特殊感情。在通过朗读进行渲染与铺垫后,这种“舍不得”的情感也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入。并随着文本语言的铺开,这种不舍的情感也将会逐步升华,抵达牵“一句”而入全篇之目的!1品读樟树外形

4、之美。(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第四节,把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2)品词析句,交流汇报重点抓住“蓬蓬勃勃”“四季常青”“枝干粗壮”等词语品味樟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相机指导朗读)(3)言语训练,引导学生用“无论都”说话。樟树四季常青,夏天无论( )还是( ),它们总是( );冬天无论(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 );秋天(4)指导背诵。(出示填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 ),而且伸向( ),伸得( )。( )的树叶( )。樟树( )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 )。小结:樟树如此蓬蓬勃勃,充满生机,难怪宋

5、庆龄不肯搬家,引导学生齐读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教学意图:语文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段,这里应强化学生的积累。用“无论总是”进行说话训练,先是基于文本填空式的历练,接着是让学生补充,拓展教材空白,想象樟树在夏天、冬天的具体环境中的景象,比单纯让学生用课文内涵外的事物造句,要巧妙得多。既帮助学生填补了空白,立体化了樟树生机勃勃的样子,又训练的语言文字,更增强了“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的情感基调。2品读樟树品质之美。导语: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吗?(学生交流汇报,然后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提炼主要问题。)那么,樟树有什么可贵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

6、地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来。师生交流展示重点围绕:(1)“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等词句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相机指导朗读)(2)感悟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3)小结:这两棵樟树不仅蓬蓬勃勃,充满生机,而且具有可贵的品质,难怪宋庆龄不肯搬家,读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教学意图:作为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蓬蓬勃勃、拒虫、香气永久保持。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

7、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依恋“舍不得”。三、拓展阅读,走近宋庆龄导语: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宋庆龄,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1说说你所了解的宋庆龄。(学生畅所欲言,将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2教师补充宋庆龄的相关资料,读一读。(媒体出示)(1)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他的事业,保护他的旗帜,坚强不屈,一身正气,英勇奋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

8、文化教育事业,为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927年7月18日,宋庆龄在人民论坛杂志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斥责汪精卫、蒋介石叛变革命。宋庆龄声明:“对于本党新政策的执行,我将不再参加。”教学意图:有关于宋庆龄的情况,课文里几乎是个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他们从一些资料上了解的知识是零散而有限的。要想真正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必须要引领孩子走进宋庆龄,感受宋庆龄光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感受她的一身正气,感受他的高尚人格。因此,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的课外拓展的补充资料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9、生说说对宋庆龄的印象,为下面联系课文理解“人树合一”做了铺垫,同时也厚积了“舍不得”的情感。四、回读课文,人树合一导语:美国的海伦斯诺曾这样评价宋庆龄:“我认为当时在上海,只有一个光辉灿烂、无与伦比的人物,她就是勇敢、美丽的孙中山博士的遗孀。”法国的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这些国际友人的评价,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了宋庆龄,下面就请同学们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宋庆龄的情况,再回头读读课文,相信此时的你一定会有什么新的更深入的发现?(自由朗读)1学生自由发言,把樟树的美与宋庆龄的人格美结合起来谈。(教师相机点拨)如文中的“

10、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很容易就能与上面“宋庆龄斥责汪精卫、蒋介石叛变革命”联系到一起。借此,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用上“只要就”来说说宋庆龄的可贵品质“宋庆龄只要存在一天,蒋介石他们就怕她一天”2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

11、叫“借物喻人”(板书)3补充宋庆龄樟树奖。4学到这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和宋庆龄一样对这两棵树充满了敬意,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教学意图:树人合一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难点。樟树的形象有了,宋庆龄的形象也建立起来了。如何把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使宋庆龄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满起来?再回读课文,就不难发现:原来樟树与宋庆龄之间有太多的相似。树即人,人即树,人和树已经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樟树也成了宋庆龄的化身。“借物喻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

12、要的教学内容。五、总结课文,体会崇敬之情(导语)是呀,不仅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就连每一位去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游客也“舍不得”,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齐读)1追问:“舍不得”,仅仅是因为樟树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吗?交流后出示:引导学生以宋庆龄的口吻说说“舍不得”的原因: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 ,这两棵樟树 引导学生以自己就是一名游客的口吻写写“舍不得”的原因:“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 ,这两棵樟树 2渲染,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再次齐读最后一节。教学意图:循着“舍不得”这一情感脉络一路走来,最后聚焦在“我”的身上,这是一种情感的迁移,由宋庆龄到我自己,由说到写在不断的转换中,这股情感也在随之沉潜、内化。阅读教学需要这样的言语实践与情感升腾。六、作业设计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并结合今天所学,写一篇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