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41813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散文第三章往事如烟(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往事如烟 郭沫若: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哟! 我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海洋; 我崇拜水,崇拜火,崇拜火山,崇拜伟大的江河; 我崇拜生,崇拜死,崇拜光明,崇拜黑夜; 我崇拜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金字塔, 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 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 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 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 年、月间作 (本篇最初发表于年月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点评】 郭沫若(),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年出版诗集女神。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

2、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卷本(),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卷)、历史、考古三编。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我”崇拜世间伟大的事物,“我”崇拜力量,但是我其实更加崇拜破坏,因为只有破除旧的,才能够创造新的,“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创造者。 巴金:悼鲁迅先生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

3、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

4、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做中国

5、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十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

6、。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年月在上海 【点评】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年月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他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年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

7、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年返回上海定居。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年到年,巴金文集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

8、中集、无题集)。 悼念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走了,他是中国的良心,他感动了有良心的中国人,他是英勇的战士,伟大的导师,知己朋友。鲁迅先生的逝世是国家之痛,是国人之痛。先生具有伟大的人格,他高举思想的火炬,为年轻人指引着光明的方向。从文章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巴金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无比的悲痛。 陈西滢:蔡先生的回忆 蔡先生与稚晖先生是我生平所师事的两个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几句诗,完全可以表出我对于两位先生的情绪。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生的旅途上,他们是悬在天际的巨大的两颗明星,所以虽然有时会迷途,有时不免脚下绊倒,可是由于星光的照耀,仍然可以起来,

9、仍然可以向正确的方面前进。 蔡先生与吴先生,在我心中,常常是连系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的。蔡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有一天夜间不能入睡,回想起蔡先生与自己的关系,处处地方便连带的想到吴先生。可是很奇怪的,蔡先生与吴先生虽同样的给我以不可磨灭的印象而细细追想起来,我与蔡先生的接触,实在是很少。 知道蔡先生却很早。因为在六七岁的时候,曾经在上海泥城桥爱国学社里上过几个月学,可以说是蔡先生与吴先生的学生。那时候住在吴先生的家中,天天见到,可是蔡先生却只听到过名字。至于是不是认识,甚至于是不是见过,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 以后看到蔡先生的名字,是在吴先生自英法写给先父等几个老朋友的数千字长信里面。这样的长

10、信,一连大约有两封或三封,里面叙述事物很多,所以也当常会提到蔡孑民在柏林怎样,怎样。那时候的“蔡孑民”还只是一个名字。 武昌起义之后,吴先生与蔡先生都是先后回国。在他们未到以前,他们的一位朋友,商务印书馆主编“辞源”的陆炜士先生,常常对先父等说,将来修清史,只有“稚晖与鹤卿”。那时候已经十五六岁了,知道鹤卿就是以翰林公而提倡革命的蔡孑民。听了陆先生的谈话又知道蔡先生是文章家。 蔡先生回国后住在上海的时候,似乎曾经跟了吴先生到他的府上去过。但是除上一所一楼一底的房子之外,什么也不记得。也许这一楼一底的房子还记忆的错误,实在不曾去拜访过也说不定。但是那时候一个印象是相当清楚的。也可以说是蔡先生给我

11、的第一个印象。大约是在张园举行的许多群众大会之一吧,蔡先生的演讲是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他的演讲,声音不高,而且是绍兴口音的官话,内容是朴质的说理,不打动听众的情感,所以他在台上说话,台下的人交头接耳的交谈,甚至于表示不耐烦。所以演讲辞更不能听到。蔡先生的演说也就很快的完毕了。十年以后听众对蔡先生的态度不同了,演辞不至于听不见,然而他演说态度,声音,与内容似乎与我第一个印象没有多大的出入。蔡先生不能说是一位雄辩家。 再会见蔡先生,是在十年后的伦敦。那时候蔡先生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校长,到欧洲去游历。在伦敦摄政街的中国饭店里,北大学生开了一个欢迎会。名义上虽是北大学生,可是原先与北

12、大没有关系的也多人在场,我自己便是一个。此外记得起的还有张奚若,钱乙藜,张道藩。在场的北大教员有章行严与刘半农两位,学生则有傅孟真,徐志摩,徐彦之,刘光一等。那时我新买了一个照相机,初学照相。即在中国饭店的楼上照了两张团体相。这相片到抗战以前还存在,现在可无法找得到了。 蔡先生在伦敦时的故事,现在只记得二三个,大约因为稍微带些幽默,所以至今没有忘掉。有一次伦敦大学政治学教授社会心理学者怀拉斯请蔡先生到他家去茶叙,座中有他的夫人与女儿。陪蔡先生去的是志摩与我两人。起先我们任翻译。忽然志摩说蔡先生在法国住好久,能说法语。怀夫人与小姐大高兴,即刻开始与先生作法语谈话。一句句法文箭也似的向先生射去,蔡

13、先生不知怎样回答。我为了解围,说蔡先生在法国只是作寓公,求学是在德国,所以德文比法文好。怀夫人、怀小姐不能说德语,只好依旧作壁上观。怀拉斯说他从前到过德国,可是德话好久不说已不大能说了。他与蔡先生用德文交谈了几句话。我记得怀指窗外风景说,蔡先生说,可是这样的片言只字的交换,没有法子,怀先生说还是请你们来翻译吧。 一次我与志摩陪蔡先生参观一个油画院。里面有约翰孙博士的一张油画像。我与志摩说起约翰孙博士的谈吐,骨气,生活状态,很像中国的吴先生。在出门的时候,蔡先生选购了几张画片,微笑着的说“英国的吴先生的画像也不可不买一张”! 最难忘的一次是某晚在旅馆中蔡先生的房间里。一向总是有第三人在一处。此时

14、第三人却因事出去了,房内只有我与蔡先生两个人。那时与蔡先生还不知己,自己又很怕羞。要是他做他自己的事倒好了。可是蔡先生却恭恭敬敬陪我坐着,我提了两三个谈话的头,蔡先生只一言半语便回答了。两个人相对坐着,没有谈话。心中着急,更想不出话来。这样的坐也许不到半点钟,可是在那时好像有几点钟似的。幸而第三人来了,方才解了当时的围。 民国二十一年冬与吴先生同船由法回国,到了上海,得北大之聘,又与吴先生同乘津浦北上。拜访蔡先生后没有几天,蔡先生即在一星期日中午在香厂的菜根香请吃饭。吴先生坐首席,同座都是从前在英国的熟朋友。饭后一干人一同步行从先农坛走到天桥。当时感觉到一种北平闲暇的趣味。可是没有多少时候,空

15、气突然紧张,蔡先生离京南下,此后他便有十年没有到过北平。 大约是民国二十一年的春天,蔡先生到武昌珞珈山住过几天。武汉大学的同人给他一个很热烈的欢迎。可是那时候我正病卧在床上,不能够行动。倒是蔡先生走上百余级石级,到我住的高高在山坡上的家,作病榻前的慰问。对于一个后辈,而且实在是很少见的人,看做亲切的朋友,这是蔡先生待人接物的本色,是他所不可及的一个特点。 就是这一年的夏末还是次年?暑假时我从南昌去北平,因平津路突然不通,乘船到南京,改由津浦路北上。到南京后得知蔡先生正在此时北上,出席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一同相约同行。在车上除了一位基金会的美国董事外,没有什么很熟识的人,所以有一天以上的朝夕相处。这时与伦敦旅馆中大不同了。自己没有了拘束的感觉,没有话的时候也并不勉强的想话说。可是这一次蔡先生谈话很多,从中国的政治教育到个人琐事。特别是过泰安附近时,我们在窗口凭吊志摩遇难的地点,谈了不少关于志摩的回忆。蔡先生带了几瓶南京老万全的香雪酒,是朱骝先送他在车上喝的。第一天晚餐时我们两人喝了一瓶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