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35961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清代五百罗汉堂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 汉地佛教寺院中的五百罗汉堂建造,肇始于五代吴越江南地方,两宋时期波及中原北方、四川等地。元明二代修建较少,入清以后在南北方较大规模佛寺中普遍流行,至今仍有造作。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例来看,清代中晚期创建或重修的五百罗汉堂数量尤为可观。显赫当时的皇家寺院、禅宗祖庭乃至律宗、天台诸宗名刹,纷纷修堂设像,并相互模仿,形成具有固定模式和鲜明特色的汉地佛寺景观。现存四大五百罗汉堂,浓缩着佛教的、民间的和地域的思想与信仰,更堪称中国晚期社会的文化载体。 五百罗汉信仰的起源五百罗汉 (或五百比丘、

2、五百声闻等) 这一称名, 在佛教典籍中通常以两种身份出现:一是世尊集会的听法众,二是释迦灭度后的佛典结集者。在频繁出现的此类记述中,罗汉是身份重要的佛陀弟子,肩负传承佛法的使命。但罗汉群体并不固定为五百之数,名号和顺序也并不一致。佛教经典所言五百罗汉更像是对佛弟子群体的泛称。晚唐五代时期,有关五百罗汉的传说在汉地逐渐流行,并出现相关绘画和雕塑活动,这与法住记译出后十六罗汉信仰的盛行几乎同步1。从该时期之后的僧传藏典、金石题记等大量文字记载,以及愈演愈盛的图像制作和供养活动中可以发现,汉地僧俗对五百罗汉的认识,已不同于佛教经典中出现的模糊概念,而是发展成了一套有典可依、有名可考、有图可稽的相对固

3、定化信仰体系。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五百罗汉同十八罗汉一样,是创始于汉地的新信仰形式。五百罗汉尊号的产生和传播至迟到北宋晚期,五百罗汉已具有一套与十八罗汉截然分开的、明确而完整的尊号体系。至南宋绍兴四年( 1134),江阴广福寺刊刻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列出五百一十八尊者名号。后经明代高承埏重刻、其子高祐铠刊印流通,并被收入嘉兴藏 2。从此该碑声名远播,现今可见的各类五百罗汉图像,凡有尊号者,几乎无不依据此碑标名。五百罗汉尊号的确立,是五百罗汉信仰形成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为五百尊者赋予各自独立的名份,后人再由文字附会,使各尊者衍生出其特有的事迹和神通,逐步为信徒接纳。 这种名份区别, 为“罗汉

4、斋”、“数罗汉”等供奉五百罗汉仪式提供了方便,也促进了五百罗汉像粉本的制作和流传。佛教寺院五百罗汉堂的出现与流行对后世罗汉堂影响深远,以至树立起营造典范者,当属杭州净慈寺五百罗汉堂。净慈寺始创于吴越钱忠懿王,南宋道容禅师重修寺院,建五百罗汉堂,塑应真像五百,于绍兴戊寅年( 1158)竣工,一时名冠江南 3。其罗汉堂建筑结构为殿堂主体呈方形,中开四天井,平面成“田”字形结构,五百尊像周列堂内(图 1)。这种建筑格局,不仅能巧妙利用有限空间排列五百尊像,令其“行列拱对,环向序居” ;同时充分考虑到光线分布和信众参拜的需要, 使人环绕礼拜时, 五百罗汉像能一一过目面前。更重要的在于,田字形布局形象地

5、阐释了为众生作福田的奥义,体现了罗汉的救世思想。图 1 净慈寺式田字殿俯视示意图(依据北京碧云寺罗汉堂俯视图制作)法住记云,佛涅槃时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护持佛法,“及敕其身, 与诸施主作真福田, 令彼施者得大果报”(大正藏第四十九卷,页 12 下)。曹勋五百罗汉殿记记述净慈罗汉堂建造缘起,称涅槃经记载五百商人失目复明、得阿罗汉果因缘,附议道: “盖其因苦,愿力普摄无边,散处山林,分形显化, 作人间福田。 亦所以示人, 具大神通,成就一切者” 4。可见净慈罗汉堂建筑的设计者,对罗汉为人间作福田这一佛经奥义心领神会,已而创造出独特的“田”字结构殿堂形制。曹文还称,净慈罗汉殿落成后“四方观者莫不

6、赞叹, 规制雄伟, 像与法称, 大江而南得未曾有,宜为行都道场之冠” 。从此,模仿净慈寺罗汉堂蔚成风气。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清二代的造像活动非常活跃,元明两朝却只见零星记述。保存至今的清代罗汉堂亦遍布南北,大量存世的明代寺院建筑中却鲜见罗汉堂踪迹。南宋姜如晦金绳院五百罗汉记有言,时值丛林恶习盘结、世风日下,遂塑五百罗汉像, “即事起相,因相起信” ,使观者于刹那间化诸恶念为善心。两宋时期末法思想持续流行,加之儒学复兴和理学教化学说的影响,具有现实教化意义的佛教图像日益流行,并呈现鲜明的地域色彩,大足大佛湾宋代石刻便是典型实例。五百罗汉堂造像作为新兴的佛教雕塑形式,不仅形制奇特,气势宏大;且因其敷

7、像近似生人,情态丰富多变,内容具体可感,便于迎合现世教化的需要。其名震一时乃至流布南北,完全在情理之中。而这种盛极一时的佛寺艺术形式,何以在元明二代衰歇后,于清世重新振兴?净慈式罗汉堂在清代的复兴及其与乾隆因缘在著录所见和现存的清代五百罗汉堂中,除了沿袭宋代已有的三间贯通式和田字净慈式两种建筑形式外,也存在少数其他式样的罗汉堂。此外,还见有为数不少的模仿净慈罗汉像的线刻画,镌于石板或再绘于纸面。由此出现的各种拓片和绘本,常被用作方便携带的雕塑粉本,也成为一种新的图像形式。现将著录所见和现存的清代主要五百罗汉堂,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石板线刻遗存,作分布图(图 2)并列表(附表 1),以期呈现其概况

8、。图 2 现存及著录所见清代主要五百罗汉堂及线刻五百罗汉像分布城市由分布图和附表 1 可见,已知清代罗汉堂大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华东、华南、西南地区数量比较均衡。北方仅见于京畿地区。已知的三处清代石板线刻五百罗汉图所在寺院,即常州天宁寺、南岳祝圣寺、宁波七塔寺,也都位居长江以南。据附表 1 可知最早实例出现在浙江海宁,为净慈样式,其地与净慈寺所在杭州相去不远。可见净慈样本在清代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首创于常州天宁寺的线刻图,由于承载着净慈图像的粉本功能,在其不断被翻刻、复绘的过程中也成为第二重“原作” ,享有特殊地位。至于京畿地区造堂情况,乾隆年间修建罗汉堂 5 所,占本朝总数的三分之

9、一,其中大部分为弘历亲敕所造。清代各帝大多崇佛,康、雍、乾世为甚, 尤其乾隆朝修缮庙宇极多。 乾隆帝数下江南,对钱塘所见五百罗汉堂情有独钟。他在皇太后六十诞辰时,作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称, “命造罗汉堂以肖净慈、云林”。又先后命人去往海宁雇请工匠,塑制碧云、承德罗汉像。可以想见,唯一建造于乾隆之前的海宁安国寺罗汉堂,应是因其保存了净慈样式,而成为皇帝敕修罗汉堂的蓝本。这一批乾隆作品完成后,大量五百罗汉堂和线刻作品出现。不少造像记明确追溯高宗敕修万寿山罗汉堂之事5,许多罗汉堂造像中更可见到塑作乾隆造型的罗汉像。其身着龙袍或披甲胄的形象,不仅出现在乾隆敕修的皇家寺院如碧云罗汉堂(图 3),也出现在地

10、处偏远、僧人自建的罗汉堂如宝光罗汉堂(图 4)。可见乾隆本人在倡导罗汉堂建造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被造像者和信众普遍认可,从而供奉其像于罗汉行列,这实为皇室行为影响民间造像活动的一个生动案例。图 3 碧云寺罗汉堂乾隆形象图 4 宝光寺罗汉堂乾隆形象(宝光寺提供)于是,创始并兴盛于宋代的净慈式罗汉堂,在随着岁月更迭渐趋稀少之后,至清代中期得力于一位君王的大力倡导而复兴。尤其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借由其原有的文化背景和造像传统,不同形式的五百罗汉造像盛行一时。经历咸同兵火和文革浩劫 6,众多的五百罗汉堂毁灭殆尽。在保存至今的清代实例中,属上述“净慈式”者,见有北京碧云寺、新都宝光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

11、元寺四处。此所谓“四大罗汉堂”,在建造之初未必为规模最大、名声最著者,但他们将罗汉堂最具代表性的净慈式样保存至今,使我们有机会窥见历史上罗汉堂的面貌。四大罗汉堂雕塑的图像构成及其思想在乾隆皇帝的倡导下,一度衰歇的五百罗汉堂在清代中期得以复兴。四大罗汉堂造像记中有关建堂缘起的叙述,可证实净慈寺五百罗汉像粉本的流传,对推进造堂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由塑像衍生的线刻五百罗汉图,也促进了净慈样式在江南的传播。已知作品在北方除京畿地区以外并不多见,而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大兴其道。这固然有地理位置接近净慈寺和经济方面的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应该与江南地区禅宗信仰兴盛、法脉繁衍, 以及高僧大德推动密切相关。

12、从时间上来看,宋、清二代也恰逢禅宗兴盛之世,其时五百罗汉堂造作兴盛与禅宗发展不无关系。清代四大罗汉堂以碧云寺年代为最早,皆修建于乾隆朝及以后。其中碧云堂为皇帝敕修,其他三者为各寺僧侣自建。碧云堂地处京师,其他各堂则分踞长江沿线各段的重要城市:成都、武汉、苏州,皆经济富庶、佛教兴盛之地。从宗派属性来看,罗汉堂不仅流行于禅寺,也见于其他类型寺院。它们往往在寺院侧边建筑群中占据主要地位,并常与藏经楼发生某种关联,或前后相通,或左右呼应,更多的是同时进行修造。或许意味着在当时盛行不衰的罗汉信仰中,诸尊者的传法功能受到特别重视。四大罗汉堂继承了净慈寺式样,图像布局具有高度一致性,堂内各类尊像依据其身份和

13、功能, 井然有序组织在一起。五百罗汉以环绕方式逐层排列, 其他造像包括主尊佛、 菩萨、神僧、护法,有的还包含十八罗汉和禅宗祖师等像,构成田字殿的中轴线图像,类似于汉地整座寺院常见的图像结构。罗汉堂雕塑的图像配置反映了以罗汉信仰为主体,融合其他多种思想观念的设计构想。诸如,五百罗汉与诸菩萨组合,体现罗汉的大乘救渡色彩。罗汉与禅宗历代传法祖师组合,表明罗汉传法与禅宗传灯思想发生关联。净土信仰主导的三世佛、华严思想主导的三身佛主尊,分别承载佛教徒期求往生净土和成就法身的心愿。密教尊像千手观音、孔雀明王,体现了现世救济与消灾祈福的观念。济公、疯僧反映了人们反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心理。罗汉堂内外多见题额楹

14、联,往往书写灵山会、天台山祝颂,显示禅宗传法故事和五百罗汉传说已深入人心,也反映了人们就近再造五百罗汉道场的意图。注释:1.(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大正藏第四十九卷) ,记述佛涅槃后十六罗汉各携眷属长住世间,守护佛法直到弥勒降生。该经译出后,十六罗汉信仰在汉地逐渐流布,晚唐五代时期始臻兴盛,并出现十六罗汉图像创作。 2.(明)高城埏南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明嘉兴大藏经 (续藏九九)第 20 册 529-535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7 年。 3.事见(南宋)曹勋五百罗汉殿记,(元)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卷78,页 751-752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5、 年。 4.(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 16 记五百强盗失目复明因缘( 大正藏第十二卷,页 458 中),卷 31 记五百商人采宝遇海难得救因缘(大正藏第十二卷,页 551 上)。曹勋所引涅槃经相关叙述,实为合并上述二因缘附会而成。 5.如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罗文俊新建华林寺五百罗汉堂碑曰:“恭溯我高庙,精研梵夹,深入佛智,于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筑祇树园、狮子窟诸胜, 以奉五百应真。 ”(清) 梁绍献等纂 南海县志卷 12,同治十一年( 1873)刻本。 6.咸同兵火,指咸丰元年至同治元年( 1851-1862)期间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附表 1 现存及著录所见清代主要五百罗汉堂和线刻五百罗汉像一览实例塑像情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