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340032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代召唤先进的理论浅析实践论的时代背景1937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创作了实践论一文,而这一年即是中共建党16周年,也是国民大革命失败10周年,还是八年抗战的第一年。正是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年份,注定了实践论的问世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而文中观点也正是为了解答这些时代课题。因而读罢全文我的感受是,实践论是时代的呼唤,应时而生,为时而变。首先,实践论的时代背景是要解决时代的课题。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中,突出需要解决的是党内的思想路线问题。1937年的中共内部,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之争日趋激烈,思想路线上存在严重分歧,急需纠正两者的偏颇,统一全党思想。理论主义者坚持要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要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信条毫不怀疑地奉行,故其主张多超越革命现状,冒险空谈;经验主义者则是在过去革命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认识,但其认识无法随着革命情形发展而发展,而是将过去的局部经验充当全面认识,故其主张多滞后于革命要求,机会僵化。为了纠正两种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为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而理性认识也必须有感性认识的依托,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这种对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产生而来的两种认识的辩证分析,很好地解决了全党思想路线之争,从而达成共识,统一了思想。其次,实践论需要解决的

3、是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共一直接受来自共产国际的指示,自己实际并无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这导致了国民大革命以及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等一系列失败,惨痛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还得由了解中国国情的同志来领导。长征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尝试,但因情况紧急没有在思想认识领域予以纠正,而此时共产国际关于要求中共军队主动出击牵制日军的指示与中共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独立的游击战争的决定之间的矛盾激化,直接导致这一领导权归属问题成为实践论需要解决的又一时代课题。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变革梨子的生动比喻指出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

4、。文中还举例,只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恩格斯才能认识到关于这个时代的某些特异规律;只有有了在俄国组织革命的实践,列宁才能最终领导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因此只有随着时代和地点的转换而不断实践,才能始终获得最为准确的认识。基于这个理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自然应当属于有着丰富革命实践了解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回答,从而使党内同志的思想得到解放,并为延安整风中该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党内背景外,实践论的创作还有着十分重要的党外因素,首要的就是中国革命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依据问题。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相当一段

5、时间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中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具体表现为国共十年内战。然而随着华北事变的爆发,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从民族利益出发,与包括蒋介石政府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命口号也得从反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这一重大变化尤其是对蒋政策的大转变必然导致革命干部群众的不理解,各种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并且出现了对党的性质的质疑声,严重破坏了党的团结,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为此,实践论中提出,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

6、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因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可以解释为我党根据革命形式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是适应抗日战争这一阶段而提出的,革命的性质和目的并没有就此改变。实践论提出实践的变化要求认识的发展这一观点,很好地使广大革命干部群众自觉转变过去的认识,并与随后发表的矛盾论共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维系提供了理论支持,成功化解了一个时代难题。作为抗日战争的第一年,人们自然会就抗战的形式前途进行预测,而中共也需要向即将奔赴前线的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诞生于这一时候的实践论也就需要就抗战前途问题做出回答来坚定人们的抗日决心,同时避免急躁盲动。因为当时社会上存在着速胜论和

7、亡国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使广大群众无法正确认识抗战的形式和前途问题,无法实现思想上的统一。速胜论基于中日两国人口地域对比,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而日本蕞尔小邦,物资贫乏,必然无法持久作战,却严重忽视了两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差距以及军队实力的悬殊;亡国论基于中日两国工业对比,认为在工业处下风的中国无法打赢高度工业化的日本,却忽视了潜藏在人民中间可以发掘的巨大力量。两种论调都自认为科学但都犯了理论主义错误,都没有来自实践的直接的经验认识,自然都无法指导抗战。为此实践论反复强调理论必须来自实践并且为实践所检验,反对任何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要求人们基于抗战的实践来形成对抗战形式和前途的认识,并且在

8、抗战实践中予以检验。对这一观点的生动践行就是1938年论持久战的发表。该文正是毛泽东从一年的抗战斗争中加以归纳提出的,科学地将抗战分为三个阶段的一场持久战并且论证了抗战前途必将是取得胜利,之后在抗战实践中不断得到证明和发展,有效地指导抗战斗争取得了胜利。而那些自诩科学的论调造成的只能是不必要的损失和汉奸叛徒的出现,都在历史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作为理论基石的实践论批判两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论调,对稳定当时全国抗战信心,同时避免浮躁冒进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时代不仅赋予实践论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也为其问世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为其作者毛泽东的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首先是毛泽

9、东长期参与革命斗争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国革命实践而来的直接经验,这其中既包括了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实践,也有受共产国际指示盲目出击造成的失败损失,所有这些经验教训使毛泽东清楚地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来自实践的认识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所以可以说,没有多年的革命经历为其提供生动丰富的材料论据,实践论的观点将不会如此科学深刻。其次是延安暂时和平稳定的环境为毛泽东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早在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阐述,但迫于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式毛泽东没有时间将有关观点加以扩展,不能说不是个遗憾。而延安时期中共与张学

10、良达成秘密协定,军事对抗相对减少,有关书籍得以进入陕北,在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后,毛泽东最终才得以腾出时间如愿完成该作。最后毛泽东成为中共政治局常委,其党内地位的提升对实践论在后来得到高度重视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实践论绝非偶然创作,更不是所谓灵光一现一挥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上,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和地点水到渠成的。通过回到实践论创作的那个时代,去分析它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每一个结论,每一条论据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并没有一般理论著作那种高度抽象、脱离现实的弊病,而是以指导现实解决时代课题为目的的,真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此外,通过结合了解那个时代的党

11、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我们才算真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实践论中的观点,避免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错误,在革命的实践中去评判其真假优劣。而对实践论创作的时代条件分析,又使我们对伟人的智慧和延安时期党的艰苦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懂得实践论问世的不易而愈发珍惜。实践论植根于那个时代,通过实践从那个时代中汲取养分,形成观点;实践论服务于那个时代,运用理论为那个时代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应时而生,为时而变,实践论是时代的呼唤,时代先进性是实践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此,我们在全球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必须遵循实践论品格,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和掌握规律,形成先进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以上是我读实践论时的一点粗浅认识,片面和错误在所难免,还望老师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