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泰州考纲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泰州考纲全.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泰州市二一二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大纲语文科I考试依据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试题若取材于课本,不超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九年级)(以下简称“教材”)的范围。II考试内容与要求一、积累与运用(一)知识积累1.字音、字形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做到读音准确、书写规范、使用正确。2.文学常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2两项考查内容以教参建议精读的篇目为准。3.背诵、默写现代诗文(课本规定的部分):生命的意义;春;天上的街市;毛泽东词二首;七律 长征;故乡(最后三段)。 古诗文
2、(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文言文(课本规定背诵的部分)和34首古诗词)。名言名句(取自课文和语文读本(1-6册)的“附录”)。(二)表达应用1.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2.准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实词和常用成语。3.辨析、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4.能根据情境缩写、扩展、仿写语句。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具体材料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材料中的表达效果。6.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1.能熟练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以不低于每分钟500字的速度阅读一般
3、的现代文。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重点了解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的主要用法,能理解选文的基本内容。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3.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能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阐述。5.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
4、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试卷一般设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设三段现代文阅读,均取自课外。古诗词欣赏不限范围,重点考查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三、专题与实践教材中12个“口语交际”训练内容、12个语文实践活动、10个专题均为考查范围,主要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参与实践的收获、体验与感受。四、课外名著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中推荐阅读的6部作品均为考查范围。主要考查学生有未阅读原著,落实教材中关于“
5、名著阅读”的有关要求。五、作文只考1篇,不限文体。具体要求是:1.能正确理解题意,做到所写符合题意。2.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明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做到文体规范,结构完整。6.做到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六、试卷组成和难度试卷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和“作文”三部分。试卷中容易题、
6、中等题和难题分值比约为6:3:1。数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2012年泰州市中考数学考试命题将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既考查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又考查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特别注重对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初中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适当渗透对过程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
7、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的能力。中考命题将突出对这些数学能力的考查,而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3.注意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适度考查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要求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将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
8、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概念;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够用恰当的代数模型进行表述。能够探索并掌握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中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平面图形的简单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借助于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具备基本的作图技能 ;认识投影与视图;理解坐标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并作出推断;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2数学活动过程通过观察、实验
9、、归纳、类比等考查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从事探究活动的意识、能力等。3数学思考方面适当考查在数学思想、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以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4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具有评价与反思的意识。5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方面适当体现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如:一次函数、一次不等式与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体现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等。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三学段的内容标准,在“数与代数”、“空间与
10、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应用”四个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将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表中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这里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其具体含义是:了解: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下面根据我市九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现将本届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教科
11、书的教学内容,以图表形式分别说明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第一部分 数与代数考 试 内 容ABCD有理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实数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开方运算实数及其分类,实数与数轴,实数运算二次根式及其运算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估算代数式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整式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乘法公式:、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分式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 程方程及其模型的运用,方程
12、解的检验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不等式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运用不等式(组)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函 数探索预测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常量、变量、函数,自变量及其取值范围,函数值,直角坐标系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确定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运用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运用所学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部分 空间与图形考 试 内 容ABCD图 形 的 认 识点、线、面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角平分线的概念、判定及
13、其性质相交线余角、补角、对顶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判定及其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平行线及其特征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稳定性画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及其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四 边 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正多边形,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其判定和性质梯形、等腰梯形及其判定和性质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其物理意义平面图形的镶嵌及设计(应用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图 形 的 认 识圆圆,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切线的概念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切线的判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计算弧长,扇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