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20426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常 德 市 第 三 中 学 备 课 本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二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2、。教学重点: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1: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导入新课2: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一定时期

3、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预习教材,发现问题 (教师预设的问题)1、仔细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列举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归纳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2、仔细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积累,总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3、仔细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梳理“百家争鸣”时期道家、法家、墨家流派的不同观点主张。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形成的原因:社会变革第一,经济上,井田制

4、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

5、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代表阶级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没落的奴隶贵族 孟子、荀子:士大夫 道家老子、庄子 广大的贫苦百姓墨家墨子 小手工业者法家韩非子、商鞅新兴的地主阶级3、“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P4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1、

6、孔子的思想: “至圣”(1)思想核心:仁,“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4)伦理观:性相近(5)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孟子的思想: “亚圣”(1)施政思想:“仁政”(2)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3、荀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7、舟。(3)伦理观:主张“性本恶”(4)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4、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1)世界万物的本原: “ 道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哲学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2、庄子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韩非子的思想:(1)以法治国(2)国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4、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历史纵横】(1)“兼爱”(2)“非攻”(3)“尚贤”(4)节俭

8、师生交流,探究点拨【合作探究1】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纵横等思想流派。“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合作探究2】结合第6页“学思之窗”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地位孔子仁、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性相近儒学应运而

9、生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探究学习3】上表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思路引领:理解三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练习反馈:1.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那里找到最初的

10、萌芽,其源头指:A.原始社会 B.夏商时期 C.百家争鸣 D.学术下移2.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下移 B.诸侯重用“士” C.周王室衰微 D.井田制崩溃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各国相继变法 C.战争繁频 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 5.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l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

11、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 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非攻”、“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6.“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在于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7.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孟子思想是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民为贵,君为轻C. 制天命而用之 D.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

12、,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生活:“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纠错释疑: 学习延伸:结合课本对孔子思想的介绍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你认为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本课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你能说出一些儒学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事例吗?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