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194812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同步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阶段综合测评.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综合测评(三)(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企业对服务缺陷进行积极修正,会使自己_,产生意想不到的营销效应。喜欢网购的人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被_的银行支付平台蒙骗而损失金钱。学习他人的方法很重要,但不能_,必须针对自己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出类拔萃鱼目混珠生吞活剥B鹤立鸡群鱼目混珠囫囵吞枣C出类拔萃鱼龙混杂囫囵吞枣D鹤立鸡群鱼龙混杂生吞活剥【解析】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2、。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根据句意,应选A。【答案】A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屏弃功利性_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_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A其实这而要确定所以/B这其实/能认为因为即使C实际上却会

3、/可能就是D这当然就是如果/虽然【解析】本题从选用词语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抓住主要信息“高考志愿、热门专业、学以致用”,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用“这”来指代上一句话,用“其实”进行引转。此处用“这其实”、“其实这”、“实际上”都是可以的。“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是不是”为并列关系,处不需填内容,当然填“而”也不影响这种关系。处需要一个客观表达“屏弃功利性”作用的词“能”或“会”。至此答案已确定为B,后面可以来验证:处依旧承接句客观表达的语气,选“认为”,处解释原因,处和后文的“也”照应。【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目前,

4、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建立健全环保和公安两部门联合执法,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需要从国家层面对两部门提出有关要求。B规范动画片在语言、情节、动作上的标准很有必要,既要达到继续保证国产动画片的繁荣发展的势头,也要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压缩至最低限度。C“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D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政府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为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建立健全环保和公安两部门联合执法”后补出宾语中心

5、语“机制”。B项,“保证”与“势头”搭配不当,应改为“保持”。C项,“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等手段层出不穷”句式杂糅。【答案】D4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满庭鸟迹印苍苔。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解析】作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此诗的题目指明了季节和处所,这是做题的重要依据。根据题目中的“夏日”和诗中的“榴花”,可排除D项;根据题目中的“西斋”,可排除A项;根据“满庭鸟迹印苍苔”,可排除C项。【答案】B二、阅读理解(46分)(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

7、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

8、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

9、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

10、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异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

11、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异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解析】A项,“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异趣横生”错,原文只是在第段一笔

12、带过。【答案】A6文章第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_【答案】文章第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4分)_【答案】“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

13、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_【答案】(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

14、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当下的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8分)雾中的村庄苏作成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这边起了浓雾。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