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175479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6].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4、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走近作者: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本文作者丁肇中的资料,请学生介绍。三、检测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2、: 格物致知 瞭望 缅怀 检讨 彷徨 激变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道理,得到知识。缅怀:遥念追思。检讨:找出缺点错误,做自我批评。彷徨:犹豫不决。激变:急剧变化。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四、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也叫讲演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指出本篇演讲词属于

3、议论文的范畴,接下来用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章。五、整体感知全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屏幕上的三个问题:1、本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3、请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意思。 学生默读时,提醒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把文章中作者论述的话题,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努力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提问学生并出示答案:1、本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请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意思。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

4、2段):分析问题。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六、研讨课文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找文章的论题、论点及划分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了课文。(一)下面,我们着重研读文章的本论部分,即2到12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并解决屏幕上的三个问题:1、“格物致知”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实验精神呢?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并明确答案:1、“格物致知”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5、?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为例3、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实验精神呢?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

6、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二)讨论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明确: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七、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思考: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1、举例论证。(1)、列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以此证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2)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3)自己在美国念书时的亲身经历。证明以埋头

7、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2、道理论证。文章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3、对比论证。(1)、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2)、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小结:请学生回顾整篇文章的内容。并出示: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然后,分析科学上的

8、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拓展延伸: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总结:同学们,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