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第四次作业.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102818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第四次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考古第四次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考古第四次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古第四次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第四次作业.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宣纸:中国书画用纸,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之地的造纸业渐渐转移集中到了安徽的泾县,现在通常所说的“宣纸”就是源于泾县生产的纸。附近的宣城、宁国、太平、旌德等地也产这类纸张,这些地方都属于宣州府管辖,这种纸又在宣城集散,故称宣纸。2、松烟墨:即是以松树枝燃烧之后的烟尘制作而成的墨。其墨色沉稳而无光泽。3、油烟墨:即是以桐树枝燃烧之后的烟尘制作而成的墨。其墨色凝厚而光亮。4、四大名砚:宋代已将端砚、歙砚、洮河砚和红丝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这些地方的砚石坑随后被历代作为优良砚石料的产地重加保护。5、东阳木雕: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东阳木雕在宋代已有制作,水

2、平已相当高。东阳木雕,系以樟木等木材为原料,雕成用于建筑、家具、用具的各种装饰及艺术欣常品。具有浓厚的传统风格,注意表现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技法精巧多样,如多层镂空高浮雕及优美的浅浮雕。 7、留青竹刻:这是一种在江南广为盛行的刻竹类型,因用“铲簧留筠”为基本技法,故名“留青竹刻”。留青又称留青皮刻,是用竹子秀面一层青皮雕刻文字图案,剔铲多余部分,露出皮下竹肌作底。 8、铜镜:又称为鉴或照子,古代以青铜制作而成的镜子,分正反两面,反面有各种纹饰,正面磨光,微突,镀汞以照人。 9、刀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东部的齐、鲁、燕等国家使用的一种青铜质刀型货 10、

3、布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春秋时晋国、秦国、燕国,战国时韩、赵、魏和燕广泛使用的尖足、方足或圆足的铜质平首布币。 11、半两钱:秦国货币是圆钱的代表,采用铢、两等重量单位。秦方孔圆钱成为货币的主要形状,所以货币历来又得一“孔方兄”的别名。秦钱上铸有“半两”二字,秦统一货币后,实际上是把自己原有的货币制度推行到全国,废刀,布,铜钱由政府垄断铸造,以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铜钱为基本形式。这种衡制单位和造型在历史上被长期延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新莽钱:新莽复古,又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半两、五铢及大泉五十、泉货等钱的钱范传世品颇多,近年又

4、不断发现。 13、陶俑:到了封建社会初期,残酷的生殉制度逐渐走向衰亡,绝大多数墓坑中的活人都被偶人所代替,这些用来殉葬用的陶制偶人便称之为“陶俑”。不只是人,后来有些动物和生活用具也被模型取代,因此俑往往包括更多的内容。 14、鼻烟壶: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二、问答题1、 古墨做伪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鉴别?答:其一,是将古旧的破碎的名墨装潢、修补。古墨保藏年代久了以后,往往出现裂痕或者破碎成小块,明以前的古墨已很少见,即使是明代以来的名墨要求完整的也极为难得,因而完好的古墨,其价格必然特别高昂。作伪者的方法之一就是把碎裂的

5、古墨修补成形,以冒充完好的古墨。其二,补上集锦丛墨缺失的部分。一套齐全的丛墨价格要比不齐的高出许多,制伪者为了得到高价,往往要补上缺的墨锭,这就要求对这套丛墨要有相当的了解,知道所缺的是哪一款,其形式是怎样的。弄清楚后就自己翻刻墨模,依原来配方和工艺进行伪制,这种方式的作伪不太容易,但伪造得成功的,往往很难鉴别。其三,劣墨假冒名墨。有些名墨样式要求极高,从配料,形式、式艺各方面都精心考虑,但有些商人却以简单的方法,次劣的原料完全仿名墨制造,打出名墨的招牌,这就是假冒伪劣的“名墨”,在以前,这类伪墨较我,有些也往往传到现在,本身也成为古墨了,但与真正的古墨不可同日而语。其四,原料拙劣。古代名墨多

6、用优质原料,其烟也都是用松烟、绵烟、桐油烟等,而伪制者为图市利,往往用皂烟、烟囱烟、煤烟,所以这种方法虽然普遍,然而较容易鉴别出来。2、古铜镜的文化内涵?答:铜镜是古代人们用以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在玻璃镜尚未普及之前,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增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和愉快,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作品中,铜镜是常见的话题。铜镜甚至成了男女间爱情的信物了,有的古镜上干脆直截了当地刻上“长相思,毋相忘”的名句。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其“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备焉,莫镜若也。”它铸造精致,形态多姿多彩,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在“东西古代文化圈之金属中,中国之镜鉴为特征最多之工艺品。”中国的铜镜实际上是诗、书、画的综合体,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铜镜背面所铸的各种花纹与铭文,都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特定背景,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与时代风尚,又因镜背面积有限,其上所铸内容便极具典型性,这就为后世人们认识与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信的依据。铜镜是我国古代墓葬中觉见的随葬品,由于铜镜并非自问世以来即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不断衍变,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所以它是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这一,所以铜镜在考古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