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和完善民生.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090296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和完善民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注和完善民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注和完善民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和完善民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和完善民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和完善民生,既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因而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将关注民生作为我国目前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关注和完善民生?人们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认识,甚至有人将民生当作福利制度来看待,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而需要对民生的真正含义作出科学的探讨。我们认为,关注和完善民生需要确立下述几个要点。 一、民生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二、关注民生首先要扩大公共产品范围和实现公共产品享受均等化三、关注民生的重点是优化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四、关注民生是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五、关注民生需要全社会形成共生和和谐意识六、关注民生是关注各个社会阶层民生的社

2、会民生行为 在讨论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有人往往把民生问题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以效率和竞争为中心,因而会损害民生,例如,市场经济会形成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从而会导致一些人生活受损。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市场经济确实注重效率和竞争,因而优胜劣汰的规则必然起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同时也关注社会保障,例如,利用包括保险和再保险等在内的现代保险制度,利用包括失业保障和收入保障等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进行有效的保障,从而化解和消除各种社会危机。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就越完善。从这点上讲,社会保障制度同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例如

3、,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非常完善,比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得多。,民生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关注民生,关注民生也有赖于市场经济,因而关注民生并不是要否定市场经济,而是需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现在强调关注民生,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一切有损于和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力争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关注民生提供制度和物质条件上的保障。从这一点上讲,深化体制改革就是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关注民生,而且是从根本上关注民生。 居民消费分为居民人个消费和居民公共消费,居民公共消费就是指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主要是

4、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关注民生虽然要对那些不能靠自身的努力而满足自己个人消费的弱势群体提供个人消费保障,而且对此不能有任何程度的忽视,但关注民生更多的是要考虑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消费的保障。也就是说,关注民生首先要重点关注为人们提供更大范围的公共产品服务。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这些公共产品的投资,让人们在这些公共产品的享受上不是依靠自己财力支付,而是要作为公共产品而最大限度地免费享受。例如,政府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资,扩大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范围,就会使人们都能看得起病,解决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同样,政府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资,就会提高

5、教育的公益性范围,从而使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子女都能上得起学。由此可见,关注民生首先要扩大人们的公共产品消费的范围。关注民生,不仅仅要扩大公共产品的范围和提高其免费程度,而且要实现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均等化。所谓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均等化,就是人们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如果公共产品享受上实行的不是均等化原则,例如,在医疗卫生上,国家投入不足,看病费用很贵,而且又在医疗资源的享受上实行行政性的等级制,那么有人就看不起病,从而会影响民生。因此,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均等化原则,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原则。因此,为了推动民生,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 关注民生问题,确实首先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生存

6、条件,但是关注民生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于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生活补贴,而是在于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尤其是要为弱势群体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使弱势群体能依靠自身努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对弱势群体要注重形成“造血功能”,而不是使他们靠“输血”生存。弱势群体摆脱自身命运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良好的就业,但是我们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实现创业目标,创业才是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自身命运的最根本方法。可能有人会认为弱势群体并无有创业的能力,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弱势群体中有人有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如果从外部加以支持,就会形成创业的力量。例如,有人有一手很好的餐饮手艺,如果能给他一定的

7、资本的支持,他就会创办起很有效益的餐馆。因此,我们在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 弱势群体摆脱自身命运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良好的就业,但是我们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实现创业目标,创业才是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自身命运的最根本方法。可能有人会认为弱势群体并无有创业的能力,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弱势群体中有人有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如果从外部加以支持,就会形成创业的力量。例如,有人有一手很好的餐饮手艺,如果能给他一定的资本的支持,他就会创办起很有效益的餐馆。因此,我们在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整个社会参与对民生

8、的关注,有许多形式,例如,助学赠予、扶贫赠予、救灾赠予、医疗赠予,等等。国家可以设立相关的扶贫机构和基金,居民个人或者非政府组织也可以设立相关的扶贫机构和基金,例如,有些富有的居民愿意在某个高校设立奖学金,我们就应该同意其依法设立,有些居民自愿组成一个扶贫或助学基金,我们就应该允许其依法设立,这对于关注民生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我们现在对于民间自发的设立相关扶贫基金或助学基金,几乎一律不允许,例如,经济学界一些同志一直想发起设立相关扶贫基金,但都很难获得批准。我们现在非常希望有关人士加入政府所设立的扶贫基金,但有人对于加入此类扶贫基金的积极性不高,很希望自发组织一些基金,因为有人认为自发组织的扶

9、贫基金更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政府设立的相关基金的同时,也应允许民间的自发性扶贫基金的形成,这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有效关注民生的社会体制。 关注民生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着巨大差异,确实有人需要社会的救助和帮助,社会也确实需要通过民生来平衡人们之间的差异,实现人类的共生和和谐。因此,民生的社会意识应该是共生和和谐意识。共生和和谐,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民生的主题,因而关注民生需要有共生和和谐意识的形成,而且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即社会意识。我们才提出要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要求在存在阶层差异的社会中,各个社会阶层应该形成共生和和谐的意识,共同关注民生,从而形成人们之间的和

10、谐。对于差异和矛盾,我们只有在关注民生中加以解决和协调,任何不利于和谐的观点,都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只能激化矛盾和不利于解决问题。现在有人动不动就大讲“既得利益者论”,似乎在改革中的有些获利者会反对改革,甚至将目前存在的阶层称之为对立的阶层,似乎只有消灭某些阶层或集团,才能有助于发展。实际上,问题不在于消灭某个利益阶层和集团,而是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平衡各个阶层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共生和和谐。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劳动合同法及工会法而协调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法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等等。关键在于以民生为目标,实现社会的和谐。 关注民生首先是要关注弱势阶层的民生,这是毫无疑问的

11、,但关注民生也要关注所有社会阶层的民生,其中包括强势阶层的民生,所不同的是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例如,对于弱势群体要关注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要为他们就业或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对于企业家阶层,则要为他们创造更有利于创新和发展企业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税收和就业机会,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为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民生而提供应有的物质基础。因此,关注民生是“普照”所有社会阶层的社会民生行为,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对弱势群体民生的关注。 因此,不能将关注民生和深化改革对立起来,优化民生的环境和条件,提升民生的水平,是需要深化改革的,而且民生问题也只有在深化改革中才能得以完善。例如,我们只有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失业及收入等方面的保障;我们只有改革原有的文化教育体制,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我们只有改革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等等。总之,民生问题的完善有赖于改革的深化。因此,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强调对民生的关注,并不是说我们可放慢改革,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改革与关注民生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地融为一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