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83156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活动单主备人:(一)预习一、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搜集整理作者的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活动二:查字典并结合书下面的注解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落( ) 黯然( ) 攒射( ) 喋血( ) 浸渍( ) 噩 耗( )不惮( ) 立仆( ) 菲薄( ) 踌躇( ) 血痕 ( ) 赁屋( )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桀骜( ) 屠 戮( ) 尸骸( ) 虐杀( ) 创伤( ) 绯红( )(将自己需要补充的字词写在此处) 活动三:将文章中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并将疑惑记 录,课堂上提出解决。活动四:了解文章大意一、学习目标

2、1、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全文思路2、鲁迅笔下刘和珍的特点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 ,不怕牺牲 ,与帝国主义及 其走狗斗争的精神,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 流无耻,牢记 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字音、朗 读)活动二:课文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提示:纪念的中心人 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中的哪些部分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以 及其写作顺序?其他部分各写什么?) 活动三: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 22 岁。一个 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鲜花凋零了。这无 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 的东

3、西毁灭给人看。”下面我们不妨 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 可贵的品质。例: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总结:刘和珍:活动四: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 线索来贯穿的?提示: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一处: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 必要了。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 如此罗嗦 ?三次 “必要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另一处: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b、我还有什

4、么话可说呢?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结合语境引导分析: “无话可说 ”为何反复出现?这 “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 “写的必要 ”及文中另一句 “但是,我还有要说 的话”相矛盾?(三)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2、重点、难点句分析3、本文写作特色 二、活动方案:活动一: 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 ?( 提示:作者 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活动二:结合文章,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 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 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2、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

5、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 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补充:学生言所疑,师生互动、讨论解决) 活动三:仔细研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第三部分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 “我的学生 ”,第 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2、第五部分: 重点理解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 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至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第六部分: 1、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 2、文中引用陶 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活动四: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课堂反馈:(一)基础知识1 默写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摘抄文中的

6、精 彩语句。2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 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 (B .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C. 到处都是帮凶。()D. 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3给下列空缺处填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我在十八日早晨,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 午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刘和珍君 即在遇害者之列。 我对于这些传说, 至于颇为怀疑。我 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 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 君, 何至于无端在政府门前喋血呢?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我将深味这

7、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5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句子成分。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 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 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主语是 谓语是 宾语是 6选出解释 “以”字和“为”字有误的各项 A 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介词,把)B .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连词,为了)C.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介词,用)D 她的名字一次为我所见。(介词,被)巳为庸人设计。(介词,被)F.我

8、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动词,用)7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 A .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B 给烈士亲属以安慰。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 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D .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8“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 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各项是 A .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B .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D .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9、字后答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 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 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 “暴徒 ”!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 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 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 己的尸骸为证1下面是对 “惨象 ”和

10、“流言 ”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 准确的 一项是 A .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 德群君的; “流言 ”指:说她们是 “暴徒 ”。B .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流言”指:说她们是 “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流言 ”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 .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 棍棒的伤痕; “流言 ”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这个 “缘由 ” 是指(多项) A 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B .反动政府的残酷

11、镇压。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D 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E. 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多项) A . “长歌当哭 ”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B .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D .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4. 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 论的有关句子是 A .驳 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 利 用”的句子是: 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 .驳 暴徒”的句子是: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驳 利用” 的句子是: 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 用”的句子是: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 .驳 暴徒”的句子是: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驳 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准确的一项 是 A .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 怒。B .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 情。D .这段文字多用短句, 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