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05244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二、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三、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四、导入新课批龙鳞、逆圣听、进言直谏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古往今来总有许多人不畏死亡为民请命,不怕断头流血。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

2、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而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幸运的,就是遇到了一位圣明的能包容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有着责任担当的大唐第一“直男”:魏征。(书影)五、介绍作者魏徵,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隋末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随李密投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魏征敢于犯颜直谏

3、,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魏征死后,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举例来说,贞观六年,李世民对钟爱的长乐公主李丽质给予数倍嫁妆,魏征直言此违反礼制;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东巡洛阳谴责当地供奉不好,魏征又以隋炀帝杨广铺张浪费警戒之。魏征前后上谏两百多事,不是在劝谏,就是在劝谏的路上,李世民全然接纳。

4、可见李世民心胸颇为宽广。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六、写作背景李世民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到了贞观中期,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

5、边防巩固,国威远扬,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另一个表现是,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尽管“百姓颇有怨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贞观十一

6、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频上四疏,以陈得失”,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本文便是四疏中的一篇(其中第二疏),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猛然警醒。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七、解题1.浅谈“讽”“谏”“谤”“讥”“说”这几个词大都出现在劝谏文章中,意思都有指责、劝告、劝说之意,但又有差别。(1)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或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封建社会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例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

7、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谏”和“谏逐客书”都表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一般用作动词,表示对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对厉王阻止国人公开指责的事进行规劝。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谏”由动词化为名词,作“纳”的宾语。(2)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3)谤:一般的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不作贬义词。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有用作贬义的,即说别人坏话,诽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讥:“讥”、“谤”、“诽”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

8、处,“谤”一般指公开的;“诽”是指背地里议论、嘀咕,所以有“腹诽”之说;“讥”则是微言讽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5)说shui:则是一般的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庄辛说楚襄王”中的“说”。(6)疏:奏议文体的一种。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逐条分析事理的文章,如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2.题目解读: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

9、二疏”。谏: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太宗:劝谏对象,庙号,唐太宗李世民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劝谏内容,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八、深入探究l 第一段文常积累神器:借指帝位、政权。汉书叙传上:“神器。玺也。”1、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正题的?明确: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的比喻从正面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并列的句子,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有什么

10、作用?明确: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照,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不仅使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排比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 结尾,又照应了前文“木”“水”的比喻。第一段:中心论点: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l 第二段1、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

11、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明确: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岂乎”的反问(设问),引出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取天下时“殷忧”,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扬扬,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对比)(过渡)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2)昔取之而

12、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明确:这几句话运用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前后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对比中见优劣。(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明确:“貌恭而不心服”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如果失掉民心,即使“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无济于事。承接上文进一步阐释了“竭诚以待下”对君主的重要性。(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确:“载舟覆舟”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将君民关

13、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3、总结第二段这一自然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明确:“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得出“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这样的结论。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l 第三段1、成语积累谦谦君子: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2、赤松子:赤松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而无任何损害,随风雨而上下,在天上管布雨。王子乔:太子晋(约前567年约前5

14、46年),姬姓,名晋,字子乔,被奉为王氏始祖,为周灵王之子,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音乐,奏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王子登仙:据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3、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明确:“十思”,即十条建议(由什么想到什么)(1)要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2)要

15、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定(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5)网开一面 (6)糜不有初,鲜克有终(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8)上行下效 (9)(10)赏罚有度可以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扰民(物质) 戒骄傲自满(思想)戒纵欲过度(生活、为政) 戒轻信人言(用人)戒赏罚不公(执法)4、除十思外, 还要:弘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能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九、理清思路1.提出问题:人君当思 (以“固本思源”为喻)积其德义,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2.分析问题: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人民的力量)3.解决问题: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提出具体做法)十、劝谏艺术一直以来,魏征都以敢于直谏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千古一诤臣”的形象,觉得他应当是一位在朝廷上慷慨呈辞,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顾忌皇帝脸色,“董道不豫”的、刚正不阿的官员。然而谏太宗十思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