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86421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妙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怎样才能使学生爱语文、乐意学语文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探索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小窍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爱学、主动学,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就此谈点滴体会。 一、识字教学有窍门 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用猜谜语、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小窍门来巧识字。如在学习“贫”时,让学生用加一加记这个字:分加贝就是“贫”;用打字谜认识这个字:贝多芬,打一个字。这样,学生便饶有兴趣地主动

2、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另外,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可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二、造句点拔有窍门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或告诉别人一件事,或提出一个问题,或表示要求或者制止,或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可学生造句时,用的常常是句号,加之教师引导不力,思路狭窄,导致语义贫乏,表达不力,迁移能力淡薄。所以造句点拔有窍门。例: 师:谁会用“高兴”说一句话? 生1:我很高兴。 师:什么事让你高兴? 生1:今天我考试考了100分,心里真高兴。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高兴事? 生2:我昨天回答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高兴。 生3:我今天作业做得非常认真,老师表扬了我,心里真高兴。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是学校里发生的事。家里有让你高兴的事吗? 生4:我家买了空调。 生5:我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4、师:社会上有让你们高兴的事吗? 生6:开发区新开了一个超市。 师:你们高兴时会怎么样? 生7:我高兴时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师:现在你会这样填空吗:(什么事)我真高兴,(高兴时是什么样的) 生8:昨天我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是高兴,晚上就是睡不着。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问号的句子吗? 生8:昨天我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是高兴,晚上怎么睡得着呢? 生:今天我家买了汽车,我高兴极了,怎能不手舞足蹈呢?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感叹号的句子吗? 生9:星期天家里来了客人,我非常高兴,心里甜极了!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或别的句式吗? 生

5、10:今天我的习作发表在阳光报上,真是高兴,回家非把这喜讯告诉家人不可。 生11:学校篮球比赛,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同学们别提有多开心呢! 生 可见:造句不是“小儿科”,它可是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反映,是学生自我情感流淌的小河,更是学生语言积累至丰厚的法宝。关键是老师能否找到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 三、引发交流有窍门 课堂上,当你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或合作探究以后,交流理应呼之欲出,可常见的现象是,你的满腔热忱或殷殷期待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觑或沉默不语,即使偶尔有点儿“零星小雨”,也掷地无声,好景不长。何也?是学生感悟不力还是探究不深?即便如此,那肤浅抑或错误的交流总该是在进行中吧?可是什

6、么也没发生,这,能不急吗?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在其中,那就是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怎么说。这就需要教师巧引交流呼应,一报、二读、三析、四结不失为解此困惑的金钥匙。 一报,指学生报告所要交流的问题或理解的内容。二读,是指在文中找到能说明问题的依据即语句,读出来。三析,指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一般步骤:我认为这句话写了尤其是这几个词(抓重点词)更能看出从上文内容或下文提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连起来看,我觉得四结,就是读、析后对问题作的一个结论。为更好地对此加以理解,现举一小课例演绎一下: 教材:我是您的儿子 师:文中有许多描写焦裕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一报)我

7、找了许多语句,但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二读)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还高唱南泥湾。(三析)这句话写了焦裕禄去访问的途中,忍着病痛,带着小伙,踏着积雪,还高唱着南泥湾的情景。句中有一个词“全然”,是“完全”的意思,此时此刻,他完成没想到这些,“这些”是指什么呢?从上文中可以知道是他的肝痛,平日里已痛得厉害,现在冒着风雪,更是可想而知,可他完全没想到,还边走边唱南泥湾。 师:是呀,他完全没想到剧烈的肝痛,那么他在想什么?冒着风雪干什么去呢? 生1:他心里想的是被大雪堵门、正在挨饿受冻的群众,他此刻正带着救济粮款去访问呢! (四结)所以,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焦裕禄是一个不顾个人生命,心里只想着群众的好干部。 生2:我有补充:从中还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人。你瞧,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还高唱南泥湾! 这样,课堂交流不再是被动应答,而是学生主动发现、上引下联、充分联想的主动建构,从中获得的是思维的快乐,情感的渲泄,智慧的超越。当然,一报、二读、三析、四结仅是一个交流的基本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蓝本,但交流决不能僵化,僵化了的东西还能说是窍门吗?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小窍门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总结,一定会发现更多实惠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