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855567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前轮转向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原理设计 年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毕时间 2023 年 4 月 2 日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机 械 原 理 课 程 设 计签 名 页学 生 签 名: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最高分值80分)答辩质量评价分值(最高分值20分。取答辩教师分值平均值的整数。)综合质量评价分值(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与答辩质量评价分值之和)指导教师签章: 年 月 日答辩教师签章: 年 月 日说明:(1)课程设计说明书提交时,学生须署名完毕。(2)分值填写、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签章,是在相应质量评价之后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填写、签署。(3)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

2、小于48分,为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答辩质量评价分值小于12分,为答辩不及格。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的或答辩不及格的,不予课程设计修改和二次答辩,须重修课程设计并参与下届学生的课程设计。目录第1章 设计任务 11.1 设计任务1 1.1.1 工作原理1 1.1.2 设计规定11.2 设计参数21.3 国内外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31.4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41.5 工作计划7第2章 课程设计过程92.1 设计内容92.1.1 理论的和值92.1.2 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ABCD92.1.3 运动分析102.1.4 最小传动角min12结论参考文献个人总结第1章 课程设计任务11 设计任务1.1.1 工作

3、原理汽车前轮转向是通过等腰梯形机构ABCD驱使前轮转向来实现的,其中,两前轮分别与两摇杆AB、CD相连,如图1.1所示。当汽车沿直线行驶时(转弯半径R=),左右两轮轴线与机架AD成一条直线;当汽车转弯时,规定左右两轮(或摇杆AB和CD)转过不同的角度。理论上希望前轮两周延长线的交点P始终能落在后轮轴的延长线上。这样,整个车身就能绕P点转动,使四个轮子都能与地面形成纯滚动,以减少轮胎的磨损。因此,根据不同的转弯半径R(汽车转向行驶时,各车轮运营轨迹中最外侧车轮滚出的圆周半径),规定左右两轴线(AB、CD)分别转过不同的角度和。 如图7.38所示汽车右拐时,有: tan=L/(R-d-B) (1-

4、1) tan=L/(R-d) (1-2)所以和的函数关系为: cot-cot=B/L (1-3) 同理,当汽车左拐时,由于对称性,有cot-cot=B/L,故转向机构ABCD的设计应尽量满足以上转角规定。1.1.2 设计规定(1)根据转弯半径和=(直线行驶),求出理论上规定的转角和的相应值,规定最少2组相应值。 (2)按给定两连架杆相应位移且尽也许满足直线行驶时机构左右对称的附加规定,用图解法设计铰链四杆机构ABCD (3)机构初始位置一般通过经验或实验来决定,一般可在下列数值范围内选取:=,。建议取, 。(4)用图解法检查机构在常用转角范围时最小转动角。图1.1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简图12 设

5、计技术参数设计数据见表1.1,规定汽车沿直线行驶时,铰链四杆机构左右对称,以保证左右转弯具有相同的特性,该转向机构为等腰梯形双摇杆机构,设计此铰链四杆机构。表11 设计数据参数轴距轮距最小转弯半径销轴到车轮中心的距离符号LBRmind单位mmmmmmmm型号途乐GRX290016056100400续表11参数轴距轮距最小转弯半径销轴到车轮中心的距离型号途乐290015556100400尼桑公爵2800150055005001.3 国内外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汽车市场上,个生产厂家都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用户对质量、舒适度和安全都提出了高标准的规定,同时还规定货真价实。这事实上就规定设计的汽车恰如

6、其分地适合于不同的用途,并以有竞争性的成本和速度制造出来,只有这样,一个汽车厂才干在剧烈的竞争中获胜。所以,当对成本问题给予应有的考虑时,也应当探索革新和采用现代化制造技术的也许性,以便使新生产出的各种型号的汽车都能达成质量标准、生产率和多品种的目的。同时,也应满足缩短试制周期的需要。这就规定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毕所有的更为复杂的制造工艺过程。我国汽车工业,生产规模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市场信息不灵,生产预测数据不准,设计新产品周期长,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多,原材料、中间产品甚至成品库存量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公司各部门业务解决和信息交流不畅通,周期长、效率低、误差

7、率高。在桥车方面,虽然目前中国汽车公司可以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可以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局部改善,退出所谓“年度车型”,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台。由于没有完整的轿车自主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重要汽车生产公司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处在被动依赖跨国公司的境地,在产品开发与选择方面没有积极权。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称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点的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在电子化、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汽

8、车工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电子产品在中国汽车产品上应用的限度仍然比较低。我国在汽车产品成本中,电装(电气+电子)产品所占比重约为1%左右(根据车型有所不同),而发达国家约为3%5%。车用电子部件在汽车零部件总量中所占得比重约为6%-8%,而发达国家为13%左右。许多技术规定水平高的汽车电子零部件我国还难以生存,尚不具有开发先进汽车发动机的能力,因此对发动机进行电子控制也无从谈起,生产的许多汽车电子产品可靠性、耐久性达不到整车生产厂家的技术规定,技术水平也比较低,智能化交通运送管理系统方面才刚刚起步,汽车必须配备有关的电子信息接受装置少,跨国公司仍然是我国汽车工业新技术的重要来源。发达国家汽车工

9、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经建立在模块化的基础上,而中国汽车整车生产公司却缺少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与国际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相比,仍然差距甚大。随着中国整车生产公司产品更新换代加速,整车公司与零部件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薄弱的零部件基础制约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制约着整车生产公司的产品开发。中国汽车工业相关工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尚不能提供 高水平、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在塑料、橡胶制品中,汽车专用产品品种少,质量和性能不稳定。汽车生产需要的铝、镁等 轻金属材料由于公司技术和生产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汽车零部件的生

10、产规定。国内汽车想要在竞争日益剧烈的汽车行业中站住脚跟,就需要大力发展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与此同时更要掌握市场脉搏、减少研发周期、以客服为中心,只有这样才干更具有竞争力。1.4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工业是集机械、材料、化工、电子、能源、交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它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国的汽车工业在“九五”期间,以高效、节能、降耗、环保为重要目的,对原有汽车产品生产公司的工艺装备进行不同限度的技术改造,大量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装备、工业机器人,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加工自动线、焊

11、接生产线、涂装生产线、总装配生产线、检测线等,使汽车工业的制造技术水平在“九五”期间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先进的在检测设备的大量应用,保证了汽车产品的生产一致性,大幅度提高了汽车产品的质量。(1)、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轿车主体发展趋势将是系列化、轻量化、小型化、电子化、柴油化。 世界汽车业已出现了几种新的趋向,涉及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生产装配模块化、汽车底盘通用化、目的成本控制化、开发周期缩短化、生产管理精益化、汽车销售租赁化合汽车发展生态化。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发生了新的变化,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合经营全球化等新特

12、点。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即由向多个车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由实行国内采购转变为全球采购。整车厂商采购体制的变革,使汽车零部件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正在向零部件公司转移,规定汽车零部件厂商不断地与之相适应,不仅规定生产公司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做到系统开发、系用供应,同时还规定其缩短开发周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整个汽车工业将上升为全面的品牌竞争,进行系统化、模块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变革推动了全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重组的进程。(2)、汽车生产装配技术发展趋势生产装配模块化 所谓模块,是指按汽车的组成结构将零部件或子系统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个大部件或大总成。而生产装配模块化,即汽车零部件厂商生产模块化的系统产品,整车厂商只对采购的模块化产品进行简朴装配即可完毕整车生产。 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汽车技术创新的中心在零部件方面,零部件要超前发展,并参与汽车厂商的产品设计,这就使汽车生产厂家把新产品开发设计费用的一部分转移到配件供应厂家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