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的网络化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82078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信息的网络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会信息的网络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会信息的网络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会信息的网络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会信息的网络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信息的网络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信息的网络化(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社会信息的网络化第一节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一、信息化的含义: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中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的过程。信息化有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二、信息与信息产业1、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以及这些特征和变化经过人的大脑加工后的再现。2、信息具有5个显著特征:信息的普遍性、无限性、永恒性、转移性、共享性。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4、信

2、息产业:信息产业是指那些从事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产业,其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产品。 信息产业的构成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生产加工、信息服务、信息软件研制开发四部分。三、全球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四、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信息化与全球化正以巨大的历史力量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欧盟着力建设“知识化社会”;德国提出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技术更新计划;加拿大时兴“远距离工作”;日本拟走向数字化时代;韩国提出建设“头脑强国”;马来西亚兴建“多媒体超级走廊”;印度成为正在崛起的软件超级大国;以色列以电子

3、产品激励经济;肯尼亚也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2、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其标志是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第二节 网络化带来的革命一、 国际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1、1969年,ARPANET军用网;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全国5个计算机中心联接起来构成的科研和教学网NSFNET;1989年,NSFNET与MILNET、ESNET联接起来。人们把这种将不同网络实体联接起来的新网络称为互联网Internet。1992年,互联网进入商业应用阶段。2、未来的Internet将向三分面发展:商业化、保密性和宽带传输。二、网络化使人类生存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4、网络化所蕴含的信息和技术、智力因素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由“动力(能源)型”转向“智力(知识)型”,从而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络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网络化促进了人类存在形态的改变。促使人们在更加开放的事业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三、网络化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网络化对政治的影响。网络化对政治的冲击增强,使政治的不安全性相应增加;同时使得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限趋于模糊,国家政治安全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冲击。网络化对经济的影响。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将加速发展,是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信

5、息产业、知识经济将的到飞速发展,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网络对军事的影响。网络正在把军事活动扩展到整个世界乃至太空,信息时代的军队将由电子信息网络专家、工程师和知识型军人组成。网络对文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的发展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尤其是不良文化通过网络更易传播,对此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预防对策。网络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及其广泛而深渊,出了上述四个方面,对外交、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节 中国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一、 互联网产业是信息全球化最根本的基础二、中国互联网建设1)

6、网络规划:1990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工程,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开始;1993年,规划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CHINAGAB;1994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展开;1995年,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组建。四大骨干网初具规模。2)网络管理:1996年,国务院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颁布19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是开设注意互联网管理的标志。3)网络发展战略:1997年,审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国家互联网建设的“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

7、建设、互联互通。三、中国迈入网络化社会的步骤第一步:政府上网工程。所谓政府上网,也就是政府职能上网,在网上成立一个虚拟的政府,在Internet上实现政府的职能工作。第二步:企业上网工程。中国企业上网工程是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指导下,由中国电信通信集团联合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大型国有企业、各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由中国电信数据通信局、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系统工程。第三步:家庭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是响应政府号召为加速我国迈入网络社会实施的第三步。四、网络化时代政府职能的转变1、 国家安全;即使是最激进的电子自由主义者也会承认,政务在国家安全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2、 个人安全;从第

8、一个国家形成开始,人们就依靠政府来保护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财产免受侵害。3、 信息基础结构;政府的传统事物是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和管道系统、港口和机场,以发展现代经济。4、 商业法则;现代将经济需要政府提供合法约束性契约的框架,没有这些契约是不可想象的。5、 公众健康和安全;数字经济并没有对公众健康和安全造成新的威胁,也不会改变公众健康和安全部门的职能以及公众对他们的期望。6、 教育;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运作的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着该国大部分儿童。7、 经济发展;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都承认,自由市场具有是财富和工作机会增长的强大机制。8、 灾难防治;政府在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

9、飓风面前经常会采取紧急行动。9、 环境保护;现在环保部门越来越依赖经营单位的申报。总之,在将来的1020年中,政府角色和职能变化的剧烈程度将超过过去200年所积累的变化。第二章 电子政务概述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实质一、 电子政务的概念1、电子政务含义: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2、电子政务的组成: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社会和民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因此“政府上网工程”与“电子政务”可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政府上网工程”的最终目标正

10、是推动电子政务的实现。3、电子政务系统的目的:政府机构各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利用政府内建立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为公众社会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以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推动和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二、电子政务的实质1、 电子政务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全面应用。2、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电子政务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务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以更好地实现政府为公众服务的宗旨。3、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电子政务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手段的实践。第二节 电子政务产生的背景社会

11、信息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产生的内在动力。电子政务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电子政务产生原因):电子政务的产生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一方面缩短了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密切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从而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加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内在需要。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建立在韦伯在科层制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它是工业技术革命的产物。第三节 电子政务的内容一、 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电子政务

12、的服务对象包括本机关内部,也包括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二、电子政务的内容1) 政府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在Internet上建有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查询其机构构成、政策法规、政务公告,相当于政府的“窗口”。2) 政府的电子贸易。政府的电子贸易业就是政府的电子采购,既能够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还能够节省政府开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3) 电子化政府。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化。4) 政府部门重构。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已很不协调,必须通过上网改革政府的工作流程。5) 群众参政议政。老百姓可以通过上网的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还可以给国

13、家领导人发电子邮件。第四节 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框架一、 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模型内网和外网需要物理隔离。二、电子政务系统的层次模型应用层:税务、采购、工商注册、统计和信息服务等。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换层:XML(可扩展标记语言)、信息共享与交换标准。数据资源层:地理信息、人员管理、企业信息、经济信息、政策法规等。网络层:数据中心(IDC)、呼叫中心、网络互联。三、电子政务系统的关键技术电子政务系统的关键技术有:网络安全技术(双网隔离、子网隔离);电子签章(CA)认证应用技术;传统办公自动化(OA)与网上办公集成技术;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技术;协同工作技术;海量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标准化技术等。第五

14、节 电子政务的应用1、 电子资料库。建立各种资料库,并提供人们用方便的方法通过网络等方式取得。2、 电子化公文:公文制作及管理电脑化作业,并通过网络进行公文交换,随时随地取得政府资料。3、 电子税务:在网络上或其他渠道上提供电子化表哥,使人们足不出户从网络上报税。4、 电子采购及招标。在电子商务的安全环境下,推动政府部门以电子化方式与供应商在线进行采购、交易及支付处理作业。5、 电子福利支付:运用电子数据交换、磁卡、智能卡等技术,处理政府各种社会福利作业,直接将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支付交付给受益人。6、 电子邮递:建立政府整体性的电子有地系统,并提供电子目录服务,以增进政府之间及政府与社会各部门

15、之间的沟通效率。7、 电子身份认证:以一张智能卡集合个人的医疗资料、个人身份证、工作状况、个人信用、个人经历、收入及缴税情况、公积金、养老保险、房屋资料、指纹等身份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实现政府部门的各项便民服务程序。8、 电子商务:在以电子签章(CA)及公开密钥等技术构建的信息安全环境下,推动政府与企业间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通信及交易处理。第六节 电子政务的实施原则和关键一、 电子政务的实施原则为保证电子政务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到:第一,以公众为中心提供服务;第二,充分利用政府内部资源和技能;第三,完善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第四,联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加强其他服务手段。实施电子政务应遵循以下原则:实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先进性原则、扩展性原则。二、中国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1、 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2、 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家扶持下,我们应该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的投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的产品。3、 资金问题。政府各单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4、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还需要组织保证。第七节 电子政府与传统政府传统政府和电子政府的区别传统政府电子政府实体性虚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