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75534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六下教学计划学情分析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归纳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科学探究的经验,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上个学期期末考试,六(1)班的平均分是85,学生较思维活跃,能很快地融入探究活动,但是这个班的两级分化比较明显,参与活动的总是那么几个活跃的,而一些后进生从是在观望的状态,很难融入跟进:有部分学生比较内敛,他们学的比较被动,探究能力比较弱。教材分

2、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史,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得信息进行处理

3、,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地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从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教学目标单元科学概念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微小世界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

4、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3.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5.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6.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7.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8.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时多种多样的。1.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2.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3.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4.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

5、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1.发展探索微小世界。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2.物质的变化时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

6、许多问题。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2.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3.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4.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5.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括。1.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3.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地。4.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5.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6.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

7、,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7.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8.认识到科学和生活史紧密相连的。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2.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3.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视觉构图。4.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5.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1.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3.初步学习

8、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对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让模型更具有解释力有所认识。4.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探究天文现象或事物的成因。5.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画简图、示意图、结构图或做实物模型等。1.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2.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3.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4.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环境和我们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2.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3.设

9、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4.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5.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6.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得水,淡水资源很紧缺。7.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8.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市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的活动。3.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4.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活动。5.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10、6.做污水净化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差生的严重影响。2.关注垃圾的处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3.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4.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5.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教学重难点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中,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的研究。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

11、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措施1.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观察的结果,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2.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

12、维。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3.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收获。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它不仅通过分目标、具体内容标准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13、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应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应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种现代教育理论,日益凸现其现实意义。具体到科学这一学科,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有效整合学科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4.理论联系实际,化“书本科学”为“有用科学”。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面对公民的科学”这一理念落实到科学课程与教学中,就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社会觉得所学

14、的是“有用的科学”,因此,在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其它相关知识:一是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二是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电镀、农药化肥、粘合剂、食品工程、医药卫生、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问题。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科学材料的特点,在实现本学科“双基”目标的同时,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各学科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由追求“分数”的目标转向追求素质目标。(后进生转化) 第一,自信心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第一要

15、诀。心理学研究显示,自信心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必需的心理营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免疫系统”。大多数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都缺乏信心。我们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应从找闪光点、树榜样、降目标这三个方面进行,让后进生尽可能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欢乐。第二,有效的教学总是始于期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励后进生。这是因为教与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对学生无论抱有何种性质的期望,都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并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作为老师,要充分发挥“期望效应”的拉动作用,从而通过期望促使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在教育中善于把期望置换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具有层

16、次性和阶段性的教育目标,使学生既理解老师的期望,又知道如何实现这一期望,并看到实现目标期望的可能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积极的期望对差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不断激励,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第三,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习惯对学习尤为重要。因而,教师要重视后进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计算认真、书写整洁、有计划、有条理学习的良好习惯。(优秀生提高)1、加强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2、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3、引导学生去多看一些科普书,丰富他们的知识,打开他们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