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比较阅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668132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比较阅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比较阅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比较阅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比较阅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比较阅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论比较阅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松滋一中 周菊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诗词的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词,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将比较阅读引进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诗词中的故事及诗词后的情趣,而且可以很好地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提高鉴赏力。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积累,谈谈自己对诗词比较阅读的感受。很多诗词在若干方面相同、相似或相关,为了突出诗词的个性色彩,在教学时应从诗词的内容主旨、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归纳,引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去思考和联想

2、,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单元和章节的程式,我在教授人教社教材语文第三册课文时,就从唐诗、宋词、现代诗中分别选取了一首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篇文章分别是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北宋词人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一、同中求异1、从多种意象来体会。意象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解读诗的意境,那就必须把握意象。这三首诗歌中选取的意象多彩而又奇妙。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明月”、“清泉” 等等都是一些清闲雅致、高洁不俗的意象。桂枝香金陵怀古选用了一些雄伟

3、壮丽的意象,如“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等等。沁园春长沙中远山、近水、飞鹰、游鱼则呈现出缤纷绚烂的色彩。这三首诗歌也有着共同的感怀的主题秋天;但“秋”在诗人们笔下却蕴藉万象,绽放异彩。山居秋暝中的“秋”是景色迷醉的诗意画。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秋风瑟瑟,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沁园春长沙中的“秋”绚丽而充满生机。2、从语言风格来赏析。了解了三首诗歌的内容之后,可着手让学生根据诗意去想象和描摹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

4、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这样将三首诗的意境进行细致地描摹并加以对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山居秋暝的清幽空明,桂枝香金陵怀古的雄

5、健冷峭,沁园春长沙的雄奇伟丽。当然三首诗歌各具特色,又体现出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王维的诗画合一,天然淡雅;王安石的词语言苍劲,意境开阔;毛泽东的词辽阔壮丽,气势恢弘。在这一比较过程中,学生充分体味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创作技巧,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获得了美感体验。3、从思想情感来分析。三首诗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的遭遇,但他们对人生的坎坷都有着深沉的感慨,每首诗的含蕴丰富,令人咀嚼不已。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

6、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沁园春长沙通过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的描绘,对往昔生活和“同学少年”的回忆,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这样通过相互比照,三首诗歌传达的题旨鲜明地呈现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异中求同 1、三首诗歌触景生情的对象是一致的。这三首诗词虽然来自于三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境遇的作者之手,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感怀的主题秋天。山居秋暝中的“天气晚来秋”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正故国晚秋” ,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秋天”成为联系三首诗歌的切入点。2、三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出了幽静、恬淡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7、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写出了诗人自己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罢相后隐居金陵时所作,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词的上阕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

8、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奇伟壮丽的景象,开阔绵邈的气象,充分显示出作者广阔的胸襟,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虑。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脚下的湘江,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在这一对比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人的情怀,沉浸在丰富的艺术境界里,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着诗歌的博大精深,获得了精神上的充实。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所以在诗词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同中求异中,发现每首诗歌的独特文学魅力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在异中求同中,与不同时代的作品相融合,产生心灵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