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628973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问题解决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文章探讨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提升学生白我效能的策略。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根本上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迅速,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深化,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大好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他们积

2、极上进,刻苦学习,专业技能和身心素质都得到健康成长。但也要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存在着心理疾患。据统计,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纪宏教授曾在1378名大学新生中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北京19971998年做了一项规模较大的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大学生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且均具显着性差异。说明大学生群体相对国内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沈阳某高校对

3、其中3384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偏执倾向。调查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压力、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和将来就业四个方面。另一项规模较大的调查是媒体在2004年3月披露的:南开大学对天津市20所高校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占学生总人数的,但仍有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大学生存在心理疾患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堪重负于自身成长的压力处在青春后期的大学生,自我身心面临着五个重要的发展课题:完成学业、求职就业、自我认同、亲密关系和性。同一时期要处理这么多重要课题,自然会引起紧张。一些

4、学生不堪重负,因而出现了烦躁、焦虑、抑郁和偏执等心理疾患,有的甚至出现侵犯、自虐等越轨行为,严重的则走上自杀不归之路。心理学认为,抑郁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其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是无望和无助交织在一起。“许多抑郁的人可能丧失食欲而使体重下降,睡眠减少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有一些抑郁的人睡得较多,甚至多睡几个小时,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很容易入睡,但睡得很早,而且一醒后再也难以入睡。随着饮食和睡眠的问题的出现患者会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有身体要垮掉的感觉。”许多大学生陷入抑郁状态时也会选择睡觉、玩游戏、疯狂购物等(特别是女生)方式逃避现实。抑郁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它不仅使一个人思维迟钝,

5、还会在不同程度上让人觉得存在的无价值感,会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忧虑最大的坏处就是摧毁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忧虑产生,我们的思想就会处于混乱状态,从而丧失做出决定的能力。”大学生处于抑郁忧虑的状态时就会无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些要求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任务,从而导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失败。(二)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和困惑经济全球化、信息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也被抛弃。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激烈竞争,也使社会出现了贫富差距、认知落差等问题。反映到高校,有的学生经常高消费,有的吃咸菜度日,强烈对比的结果,对于自我意识尚未

6、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而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心理错位。同时,社会的开放、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花花世界”,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和诱惑,同时也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刚刚脱离父母掌控的大学生,尚未对如何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做好准备,因此很容易陷入种种的困惑。类似如网络成瘾、执着于性生活追求等,也就出现在大学生的一些群落中。(三)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近年来,虽然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中学的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中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可以说,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在中学形成的,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应试教育的根本

7、问题是“去人性化”,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而不考虑他们的其他需要,如休息、娱乐、交往、了解社会等等。中学生的成长任务被窄化为学习,而且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最狭隘意义上的“学习”。因此中学阶段很多成长的任务,如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意识、人际交往的能力、自我管理等等,都没有完成。一旦进入大学,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就变得很难应付,难免产生焦虑和挫折感。(四)心理积弊的极端发泄不少大学生对现状不满,他们感到痛苦难受,进而扭曲压抑,心理上积累了过多的负担,积重难返的结果是,容易爆发出过激的侵犯和越轨行为。着名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痛苦往往引起愤怒,痛苦的刺激导致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引起

8、人们倾向于产生侵犯行为”。大学生产生侵犯行为正是由于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这些不满与愤怒很多来自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学校的管理措施、大学生个人之间的攀比、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担忧等等方面。社会生物学认为:“(1)侵犯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2)侵犯是人类生活必有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必须定期发泄;(3)侵犯会以能量的形式聚积,遇有刺激会有发泄;没有刺激,但聚积过满也会发泄;(4)能量可以用开发替代竞技等富于侵犯性的方式进行引导。”当这些不满与愤怒以“能量”的形式聚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宣泄的需要,遇到有刺激或是聚积过满的时候就会以侵犯越轨行为的形式发泄出来。二、加强大学生心理

9、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在转型的社会现实,诸如腐败、分配不公等一些不良现象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不仅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也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并互为作用。教育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把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

10、碍与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的教育在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良好条件。(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素质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大类。生理素质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和发展的物资基础:社会文化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则起着关键和联结作用,具有较大的能动性。它既影响生理潜能的发挥和人的生理健康,又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水平,对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仅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11、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给大学生接受其他方面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世界纷繁复杂,社会发展变化,现实社会的种种影响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等,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屡有表露,致使厌学、逃学、斗殴、离家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出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导火线是多样的,但有的主要是心理疾病,或者直接与心理障碍有关。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逐步开展和完善,以及心理健康

12、教育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始懂得通过自我调整和心理咨询来消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业中。如广西一所在校本科生6000人的学校,近5年来就有3000多人次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有2000多人次通过心理咨询热线、300多人通过信件进行心理咨询。这说明,大学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需要,一种摆脱心理疾病的方式和途径。然而,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还被认为是“软任务”、“虚工作”,没有像解决学生的经济、就业问题那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没有受到重视。这种认识是十分错

13、误和有害的。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思想、心理上的,都是具体的、实在的,作为育人者,学校都得一件件为他们解决,来不得“虚”的和“软”的,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设置专职人员、拨出专项经费和场地、配备专用设备等等,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条件。诸如此类,大学生遇到的烦心之事、困难之事,就会得到及时化解消除,学生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办了好事实事。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通过转变育人观念,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终极关注,实现学校管理的人本化。(一)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三结

14、合”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据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有情感类的失恋、失去亲人;经济类的生活困难;压力类的学习成绩差、就业难;社交类的人际关系不好等。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应该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想办法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及时铲除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病因,积极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如广西医科大学,他们在对生活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自主、自强,成就自我”为主题的个别心理辅导或者团体心理辅导,引导贫困生直面生活,乐观向上,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消除因贫困而产生的如敏感、自卑、封闭等心理障碍的同时,尽可

15、能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目前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超过500个,帮助贫困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100多万元,使这些贫困生不因生活困难出现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德育的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如建筑物的色彩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要赏心悦目,标语口号要催人奋进,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广播、橱窗、报刊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节方法,使大学生懂得如何防止心理问题,有了心理

16、问题如何去摆脱和消除。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来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通过表演心理情景剧,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可谓一举多得。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既然是社会活动过程,那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准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厂矿、乡村、社区接触群众,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一方面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服务,体验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一方面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提高他们遇到挫折的心理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