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泰始诗论-1.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593745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明泰始诗论-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明泰始诗论-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明泰始诗论-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明泰始诗论-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明泰始诗论-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明泰始诗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明泰始诗论-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明泰始诗论南朝宋文帝元嘉时期和齐武帝永明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前一时期,谢灵运的清丽巧似,颜延之的情喻渊深,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后一个时期,沈约、谢、王融等创造了体制较为短小、讲究声律、易于诵读的新体诗,在诗歌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从元嘉到永明,中间还有约三十年的时间,这就是齐、梁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通常所说的大明、泰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三十年(453)谢世,至宋亡还有二十七年,中间经过六帝,经营较久的只有孝武帝十一年和明帝七年。而孝武帝大明(457-464)、明帝泰始(465-471)则是继文帝元嘉之后两个时间相对较长的年号。文学史上常常以年号来标示某一时

2、期的文学。以年号标示某一时期的文学,其起迄的时间又往往与年号不尽相同,建安文学和永明文学的情况都是这样。从文风、特别是诗风嬗变的角度来审视大明、泰始文学,当指的是文帝刘义隆谢世至宋亡,甚至到齐初建元,即齐武帝登基的永明之前约三十年的文学。钟嵘诗品曾两次将大明、泰始连称以指代元嘉之后一个时期的文学。在钟嵘前后,用“大明以来”,或休、鲍并称来论述元嘉之后约三十年文学的,至少有萧惠基、王僧虔、萧子显、裴子野数人。可见,齐、梁间文史家对这一期的文学是相当重视的。可惜在此之后,便少有文学史家将大明、泰始连称作为一个文学史时期来作整体的、深入的探究。认真思考起来,原因较多。首先或是因为齐、梁的文史家对大明

3、、泰始文学批评的多,褒扬的少。其次是大明、泰始文学在宋、齐间特色不够鲜明,表面上看成绩也并不十分突出,似乎前不及元嘉,后不及永明。三是受宋严羽的影响。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论及“元嘉体”时,把鲍照和谢灵运、颜延之一起归入此体,从大处着眼,有其可取之处,但又未免有些简单化。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一部成绩巨大的诗话,后人受它的影响自不可免。四是具体操作的困难。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不算太长,南朝中前期的作家,有的既在元嘉已经成名,又活跃于大明、泰始,例如鲍照、谢庄;有的则活到永明以后,然而在刘宋后期已有文名,例如谢超宗、丘灵鞠、谢、江淹,齐、梁文评家去宋不远,较容易辨析这些作家作品的年代,而对于后代的文学

4、史家,特别是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就比较困难了。更何况齐、梁文评家能看到的作品肯定比我们要多得多,像诗品下“宋御史苏宝生、宋中书令史陵修之、宋典祠令任昙绪、宋越骑戴法兴”条,苏、陵、任、戴四人的作品已全部亡佚;至于颇受到王俭称道的谢,其诗也是一篇无存。这无疑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难度。大明、泰始时期文学大约三十年,时间不算太长,但如果和正始文学、永明文学相比,也不见得短。随着南朝文学研究的逐渐深细,特别是近年一些相关年谱的问世和南北朝文学编年史的出版,为大明、泰始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本文要研究的就是这一时期诗风的嬗变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南朝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一沈约宋书颜延之传云:“延

5、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采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同书谢灵运传论亦云:“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齐、梁文学家往往也将颜谢联称,把他们当作刘宋时期、至少是元嘉时期的代表作家和诗人,从大处看,自然是很有道理的。谢灵运卒于元嘉十年(433),此时距宋亡还有四十七年。“宋初吟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尽管谢灵运在身后对刘宋文坛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元嘉后期和大明、泰始时期发挥具体作用的则只能是颜延之或鲍照、汤惠休以及宋孝武帝刘骏等人了。颜延之比谢灵运年长一岁,却比谢多活了二十三四年,卒于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

6、)。颜延之不少重要作品,都作于谢灵运过世之后的二十余年中(注:据缪钺颜延之年谱,可考的有:应诏宴曲水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五君咏*、拜永嘉太守辞东宫表、释何衡阳达性论、重释何衡阳达性论、庭诰、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赭白马赋*、皇太子释奠会作*、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宋郊祀歌二首*、拜陵庙作*、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赠谥袁淑诏、赐恤袁淑遗孤诏、谢子峻封建城侯表、赠王太常*等,见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27-160页。有*者为文选所登录。)。钟嵘评颜、谢诗,都用了“尚巧似”三字,颜、谢诗“尚巧似”的共同特点,

7、也正是宋初诗体因革的特点。然而钟嵘又指出颜不同于谢四端:“体裁绮密,情喻渊深”,一也;“喜用古事”,二也;“经纶文雅”,三也;“错彩镂金”,四也。在钟嵘看来,颜延之在大明、泰始文坛影响最为巨大的,首先是“经纶文雅”,这是正面的影响;其次是“喜用古事”,这是负面的影响。先说“经纶文雅”,诗品下“齐黄门谢超宗、齐浔阳太守丘灵鞠、齐给事中郎刘祥、齐司徒长史檀超、齐正员郎钟宪、齐诸暨令颜测、齐秀才顾则心”条云: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余从祖正员常云:“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已动俗。”唯此诸人,传颜、陆体。用固执不移。颜诸暨最荷家声。谢超宗为灵运孙,钟宪为钟嵘从祖,颜测

8、则为颜延之子。这条评论虽然反映了钟嵘重雅轻俗的文学观,但又说当时活跃于大明、泰始中和齐初的一大批诗人对颜延之“经纶文雅”诗风的接受和承继。齐高帝建元初,武陵王萧晔与诸王共作短句诗,诗学谢灵运体,高帝萧道成认为学诗当从潘岳、陆机以及颜延之入手。萧道成入齐之前就写过民歌体的群鹤咏一类的作品,在大明、泰始中他可能也偏爱过鲍、休的俗体诗。但是,早年曾在鸡笼山从雷次宗学习儒家经典的萧道成,受到雅正诗人颜延之的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其次,是“喜用古事”而“弥见拘束”。钟嵘论诗,主张诗应当远离故实,少用事,他认为,古今许多名句,都非出自经、史,特别是那些吟咏性情、写景之类的作品更是如此。钟嵘在诗品序中对大明、

9、泰始以来喜用古事而有伤诗歌真美的诗风提出尖锐的批评: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在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钞。近任、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谢庄(421-466),颜延之比他大三十八岁,颜去世的孝建三年(456),谢三十六岁。谢庄今存诗不多,从今存诗很难看出他用事繁密的倾向。文选卷五十七载有他作于大明六年的宋孝武宣贵妃诔一篇,其用事的繁密,并不亚于颜延之的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和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繁密的用事,为大明、泰始诗坛的一种风尚,或由颜延之倡其首,谢庄扬其波,影响所及,直至齐代和梁初。孝建三年,颜延之写了一首赠王太

10、常诗,王太常即王僧达,僧达作答颜延年以谢。僧达诗云:长卿阳,仲连擅海阴。璋既文府,精理亦道心。君子耸高驾,尘轨实为林。崇情符远迹,清气溢素襟。结游略年义,笃顾弃浮沉。寒荣共偃曝,春酝时献斟。聿来岁时暄,轻云出东岑。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欢此乘日暇,忽忘逝景侵。幽衷何用慰,翰墨久谣吟。栖凤难为条,淑况非所临。诵以永周旋,匣以代兼金。王僧达小颜延之四十岁,故云“结游略年义”。诗几乎句句用事,故沈德潜评云:“亦着意追琢。答颜诗与颜体相似。”有趣的是,颜赠王还有“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这样即目所见而无补假的比较自然的句子,而王学颜,则变本加厉,弥见拘束,有乖秀逸。萧统编文选并录二诗于同卷,不知是否

11、有意让读者体会颜对王的影响、王对颜的仿效,以见谢灵运谢世之后颜延之在诗坛所起的作用。二宋明帝泰始二年(466),鲍照因临海王子顼应晋安王子勋举兵失败,被乱军所杀,年五十余,多数学者认为鲍照约生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鲍照比颜、谢约小三十来岁。鲍照拟行路难其十八云:“余当二十弱冠辰。”后人据此推断拟行路难中部分作品作于二十岁左右,即元嘉十年(433)左右。鲍照集中诗歌作年可考的当以此篇为最早,也就是说鲍照开始文学创作的时间恰好是在谢灵运被杀前后。当京师贵贱莫不竞写谢灵运新诗的时候,当颜延之作北使洛、还至梁城作的时候,鲍照还在少年甚至孩童时代。严格说,鲍与颜、谢在刘宋时期是既有关联但又有区别的

12、两代人。鲍照从小耳濡目染,受颜、谢的熏陶是难免的。元嘉十六年(439),鲍照步入仕途,为临川王刘义庆侍郎,赴江州写了一组庐山诗,其结构、造语、写景、抒情,都颇刻意学谢。登庐山诗云: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嘈晨思,叫啸夜猿清。深崖伏化迹,穷岫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起二句交代题,中十四句写景,结四句引出玄情,这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标准结构:“开头提出出游,中间描写景色,结尾涉及玄言或抒发感喟。”全诗二十句,未免有“板实”之憾。“阴冰实夏结”,即谢“冬夏共

13、霜雪”;“方跻羽人途”,学谢“羽人绝仿佛”。王运评这组庐山诗云:“数首非不刻意学康乐,然但务琢句,不善追神。”的确,鲍照刚步入诗坛不久,其山水行旅诗多受谢灵运影响,乐府之外的五言诗尚未确立自己的风格,尚难见到独特的个性。作于元嘉十七年(440)的发后渚,较庐山诸诗有生气,诗人于萧条的景物中注入行旅凄怆悲绪,诗句也较为流畅,但诗中仍难免有刻意雕凿之处。发后渚作于从江州返京途中,也是鲍集中较有名的作品,中有句云“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鲍参军集注卷五补注:“华志,犹庾中郎别诗所云藻志,皆明远自造之词。”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体”中有“雕藻”一体,云:“雕藻者,谓以凡事理而雕藻之,成于妍丽

14、,如丝彩之错综,金铁之砥炼是。”遍照金刚所举二例,一即鲍照此二句。所谓“雕藻体”,实即汤惠休评颜诗所说的“错彩镂金”之体。做为元嘉中成长起来的诗人,鲍照早期的五言诗不能没有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印记:“贵尚巧似”,讲究俳偶和雕藻。可以拿来与早期庐山诗相对照的是大明六年(462)前往荆州途中所作的登翻车岘、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登黄鹤矶、岐阳守风一组诗。登黄鹤矶云: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泪行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此诗起二句写时令之景,次二句叙登临之情,“适郢”六句,正写途中登矶所望及情怀,结二句言行旅之忧。

15、沈德潜和方东树都很欣赏此诗的发端,沈云:“出语苍劲,发端有力。”方云:起二句“清绝千古。”方东树又评岐阳守风云:“直书即目,兴象华妙,清警开小谢。”恐怕不仅仅因为该诗的上句为谢“玉绳低建章”所承袭,也与首句一起即苍劲有力有关,因为自钟嵘之后,谢一向都被目为善于发端的诗人。从登黄鹤矶这组诗看,鲍照后期山水行旅诗已经不再采用元嘉时期叙事写景抒情三段式的结构。而较多采用一入手就直接写景的手法,已经比较接近于永明新体诗。另一方面,元嘉时期的写景,无论颜、谢还是鲍照本人,都无一不是尚巧似,而从鲍照后期五言诗来看,他似乎更加注意兴象的营造,换句话说,就是从他的某些描写物象或景物的诗句中,读者仿佛可以感觉到诗人的情感在那儿流淌。方东树不仅说岐阳守风一诗兴象华妙开小谢,而且说登黄鹤矶“起句兴象”。从“贵尚巧似”到“兴象华妙”的演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从雕凿、不够自然,逐步演进到琢而后工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说的“逐步”,是说鲍照和永明间谢等人的诗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再说,登黄鹤矶全诗共十二句,岐阳守风也是十二句,登翻车岘十四句,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十八句,而诗人元嘉间所作的三首庐山诗,最短的一首二十句,长的二十六句。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