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简缩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592752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 简缩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 简缩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 简缩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 简缩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 简缩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 简缩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 简缩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2、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3、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4、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5、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

2、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6、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代表任务奈塞、皮亚特,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8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

3、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9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0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11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12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二、简答题:知、情、意三者的关系。答:(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3)认识过程是意志

4、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第二单元 心理的生理基础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2、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3、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4、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

5、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5、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6、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7、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8、第二信号系统:用语

6、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9、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0、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11、超限抑制: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1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二、简答论述1、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答: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

7、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

8、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答: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和抑制在进行活动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有二: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递,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集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

9、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掏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3、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活动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者减弱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类。1)非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

10、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叫外抑制。 超限抑制,当刺激国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叫超限抑制。2)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他是后天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4、什么叫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有哪两种主要类型?答: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

11、,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5、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也稳定。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