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历史起源 (2).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548903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锅历史起源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火锅历史起源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火锅历史起源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火锅历史起源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火锅历史起源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火锅历史起源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锅历史起源 (2).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陆派巴倒烫火锅火锅历史起源主题内容:火锅朔源,穿插出陆派火锅的概念火锅,顾名思义,不但有火,而且还有锅。用火和锅来加工食物,是人类开始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也是人类与动物区分的标志。火锅,最简单也最繁复,最贴近生活也最花样繁多,最有中国特色也最具全球化特征。简单在于其原理的返璞归真,就是把各种食材在沸腾的锅底中烫熟食用,再加以作料蘸食。这种烹调方式有别于煎炒烹炸等其他中华饮食烹调方式,它最能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也可以更好地避免食材经过高温度造成的营养流失。繁复在于火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地域宽广、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原料丰富、风味十足等等。火锅一词发展至今,其外延已发生变化。从狭义上讲火锅是一种

2、炊具;从广义上讲,第一,火锅一词还可以指代食品,即火锅是一道“菜”,如毛肚火锅,羊肉火锅,狗肉火锅等。第二,火锅一词还可以代指传统的烹调方式,如烫火锅、吃火锅及涮火锅等。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火锅,就是以锅、盆等为器具,通过炭火、燃气、电、微波等方式加热,以沸水导热来烫、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 总之,不管如何称谓,这种传统的烹调方式南北均相同,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将锅置于炉上,内放依法配制而成的卤汁或鲜汤烧沸后,再将自己喜欢的荤素食材入锅,或烫或涮或煮而后食之。说明火锅已由指加热、烹制、装盛为一体的传统炊具的专用名词,发展成包括烹调方法、食用菜名在内的泛指词汇,具有多层含义,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种意义

3、的烹调用语,是中国烹饪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饮食方法。 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火锅的烹调形式。火锅的烹调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可以说从人们学会了用火及制陶以后即产生了,因为人类开始制陶后最早学会的烹饪方法就是水煮法或曰水烹法。只是那时还没有“火锅”一词的出现,也没有来自水上、海上、陆上之说,但起码的是,所有烹饪活动都是大地接受天火(雷电)、学会保护火种与钻木取火在陆地上完成的,这也许是暗示了千百年后一定会出现陆派火锅吧!当然,不同的朝代“火锅”有不同的称呼,如三国时期的五熟釜、北宋时期的骨董羹及南宋时期的拨霞供等。火锅及其烹饪方式,各地多有考古发现,但更早的时候都不叫火锅,“火锅”的叫法出自清

4、季,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清季前,还处于关外游牧时期的满族,在民间就流行野意火锅及酸菜白肉火锅的形式等。随着皇帝的巡游、官员的差遣、军队的调防、商贸的交往、人员的迁徙等,作为统治阶级所偏好的火锅就自然而然地在全国流传开来,西南地区及重庆也不例外。据考,大约是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重庆及四川的筵席上也开始有了火锅(可能还更早点)。但那时的火锅并不是“下里巴人”所发明的毛肚火锅,而是来自于宫廷、官府或北方民间的野味火锅、生片火锅、菊花火锅和什锦火锅等。从历史方面看,在商代以前,已有火锅烹调形式,这是火锅的萌芽时期。据中国陶瓷史介绍,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遗址出土的先民们使用过

5、的炊具、陶盆、陶罐,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原始的火锅器具。夏商周三代,也被称为“青铜时代”。它是我国饮食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确定了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各种炊煮用铜器的诞生,逐渐取代了陶器,这其中又以鼎、鬲等为多,所谓“钟鸣鼎食”即“击钟列鼎”而食就是指的这个时期。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这种原因,而这正是火锅的加热特征。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而铜和铁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器皿改革。

6、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汉代铁器出现后,更因为其轻便、加热快及烹饪时间缩短而更受社会大众欢迎,其后更是大行其道,并逐渐代替了铜鼎, “火锅”烹调形式也相对成熟了。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火锅的“五熟釜”。魏文帝曹丕在当太子时赐给相国钟繇一尊“五熟釜”,用美食美器对一个人进行褒奖,说明了美食美器是多么重要,这也是关于“五熟釜”的最早记录。通过后来的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这种“五熟釜”就是一种新型“火

7、锅”,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釜内分五格,每个格子可以放置不同口味的底料和食物,这与现在的鸳鸯火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唐朝时期,国泰民安,由于经济的繁荣,饮食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火锅的烹调形式也已经普遍,当时的“火锅”,通常是用陶瓷制作的。目前流传下来的“唐三彩火锅”,其造型已与当今的通心式铜火锅极为相似,分为锅体、烟囱和支架。 两宋时期即北宋和南宋时期。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南宋时,已对这种食法有了记载。宋代士大夫阶级崇尚野味,食野兔之风尤盛。“拨霞供”即涮兔肉,是当时风味菜肴之一。 明朝时期,“火锅”烹饪方式逐渐兴盛起来,它沿袭了南宋时已蔚然成风的烫涮形式,而且除兔肉外,

8、还增加了猪、羊肉。清朝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代。此时火锅的烫涮方式随着满人的进关,无论在宫廷或民间菜肴中均有了出现,但称呼却变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满族人的叫法“火锅”。清朝以前,在所有典籍中,没有火锅一词出现,即使偶尔出现几个,也是与道家的仙丹炼炉有关,而与当今的火锅无涉。清朝以后,典籍及文献记载中才大量有火锅一词出现。 进入民国,北方的传统火锅、南方的传统暖锅开始在冬季时成为新宠。民国晚期,火锅继续升温,又经过各个地方根据本地特色进行的加工,逐步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火锅,最出名的有重庆的毛肚火锅,锅底中加了大量的辣椒和花椒,入口又麻又辣,刺激着人的味觉。重庆地区气候长年潮湿,当地的人吃着麻

9、辣口味的火锅,很好地将体内的湿气通过排汗的形式及时排出来,也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北京的京味涮羊肉也是颇具特色,没有重庆五花八门的锅底,简简单单的清水即可,要的就是羊肉自身的鲜香,蘸一下特有的芝麻酱料碗,也是风味十足。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饮食行业相对沉寂,火锅也不例外。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许多私营火锅企业公私合营,成为那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各地火锅出现萧条。 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火锅在全国已经是一个家庭庞大、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大集体,比如南方的暖锅,北方的火锅,以及广东的打边炉等。 发展到当代,我国火锅更加枝叶繁茂,一片繁荣景象,火锅的形式、种类、质量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火锅从古代演变到当代,不仅是冬季食者祛寒暖身的好去处,而且更是一年四季一道最富有魅力的美味佳肴。特别是亲朋好友或家人团聚围坐一席,品尝着热气腾腾、千滋百味的火锅。真可谓一团和气,红红火火,大快朵颐,既饱眼福又饱口福,美不胜收。第 1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