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54790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略釋.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乐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应作是观(应以五蕴亦从自性空真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受想行识,亦知是空。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

2、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罣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究竟涅盘,三世安住,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佛道。故应谛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除一苦咒,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爹雅他:嗡!噶德、噶德、巴喇噶德、巴喇桑噶德、菩提娑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于是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复云: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若波

3、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薄伽梵作是语已,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暨诸眷属,天人阿修罗,干达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略释 洛桑嘉措 讲授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四至十七日于美国洛杉矶 林耿如整理一、前言在汉地的佛教徒,大家都会很重视心经,同样的,在西藏也非常重视心经。以前在西藏赤松得赞国王的时候,把大藏经译好之后,开始创立一种规矩,就是每天要把所有大藏经念完一遍。刚开始,寺院各自分开,每天都会念诵;但时间长久无法实行,最后才向国王请求,改为每天念诵心经,以心经来代替所有的经。同样,每十五天布萨的时候也要念诵心经,这种习俗至今仍存在;因为念诵心经

4、等于念诵了所有的般若经;心经含摄了所有般若经最重要最精华部份,般若经扼要都在心经里面。在三大寺每天都念诵心经,哲蚌寺念诵心经,不会像刚才用唱诵的方式;但在色拉寺就有这种习俗,他们用很慢的调唱诵,要花很长一段时间。传说从在拉萨附近的色拉寺开始唱念心经时出发,到拉萨买完东西回来,这一遍还不会唱完。一边慢慢唱诵心经,一边观想心经的内涵;心经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思惟、去观察。以前在西藏,讲解心经的人不多,但依心经的内涵修持,思惟的人很多。到了印度之后,讲解心经的人也慢慢多了。以我个人来说,自己也喜欢思惟心经的内涵。很久以前对心经所说的内涵,觉得自己了解一些,我也曾经讲解过一次,那时我因为觉得自己都已了解

5、,没有参考批注论本,自己就这样讲解。后来我参考解释的论文,对于上次我讲的是不是很完全,就有一点怀疑了。 心经的批注,高僧都有不同的解释。我看过一些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让我很满意。这一本是由江扬嘎为罗珠大师所写的心经解释论本,也不是很广,也不是很略,觉得是很适当的讲解,所以我想以这本为依据来讲解心经的内涵。这位江扬嘎为罗珠大德是哲蚌寺一位很有学问的高僧,据传说他能直接与文殊师利菩萨问答;因此,特别在见解方面的批注,有好多论文。现在我依据他的注释来向你们解释。 他先释经名,紧接着就是顶礼,向文殊师利菩萨顶礼。顶礼之后有一偈颂,是顶礼及发愿注写这个解释。第一句第二句的内容是:不管菩萨或是二乘声闻缘觉

6、,凡是希求解脱或佛果位,都必须透过空性,了解空性之后才能达到希求的果位。内容和大手印最后所说,解脱无二门的意思很相似,说明要走向解脱或佛果的地位,必须经过了解空性的大门。第三句是说,不管希求解脱也好,希求佛果也好,必须要走的大道,就是空正见。谁说的唯有这一条大道呢?是恩德无边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大道,我要向他顶礼。恩德无边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他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这宝库里最精华的珍宝就是心经,也好比国王很珍惜的一个宝库里,国王最喜欢的就是心经。最后一句就是说,我要把这重要精华的心经辞面意思向大家介绍。 佛陀不管到那里,谁向他请法,他会当场向请法的人讲法,并没有在讲法之前要安置宝座,上宝座之后再

7、讲,并不是这样。但是在灵鹫山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经之前,佛陀亲自准备狮子法座,然后向法座顶礼,然后再上座向大众宣说般若经。佛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般若经是大乘小乘共同需要的一条大道,这里详细解说透过空正见这条大道,才能达到解脱或佛果。所以佛陀对于讲解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时候,很慎重、很尊敬的向它顶礼。因此心经是这么重要的大法,大经藏的最精华的内涵,按理说讲解心经的传法者,必须具备一些不共的条件。同样的,听法者也要有不共的尊敬心,与不共的信心来听闻。因为我们都是希望得到解脱,得到佛果的人;希望得到解脱或佛果,必须了解空性,得到证空现量,才能达到解脱或佛果。了解重要性之后,而对它生起尊敬心及不共信心。 江

8、扬嘎为罗珠是以四大科判来解释心经。不管解说什么经论,都经过分科判之后再进行解释,这种习惯在西藏很盛行。但以前在印度并不是很盛行,就好像现在的西方人,他们不管写什么书,都不会分科判,只是以不同的段落来解释而已;但是在西藏就不同了,他们会把内容很有规划性的分成不同的科判,有相互连系性的作解释。对于分科判解释,是有它不共的内涵存在,应该要体会。在解释某些论典的某些偈颂时,必须配合它的科判,当了解科判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解释的很清楚,如果不了解科判,有些偈颂根本不能了解从何而来。好像入行论、中论、四百论等,必须配合科判规划,了解科判之后,再作解释。 四大科判首先释名,第二释礼敬,第三释正文,最后结行。

9、在释名之前,我要介绍一下西藏译经的惯例。这部经的整个名字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以西藏翻译的方法,第一句是梵文言或梵语曰,然后有一句梵文的音。西藏翻译的经典的第一句,通常以梵语曰为最多,这表示是从印度语(梵语)翻译过来的。也有从中国翻译过来的,第一句是中国语曰。也有从祥雄地区翻译过来的,第一句是祥雄语曰。这三种当中,大部分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的,所以一开始就是梵语曰的经论为最多。为了能了解这些经论的根源,知道是从那里翻译过来,所以第一句有梵语曰、中国语曰、祥雄语曰等不同。经由这句梵语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经的根源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在印度很多语言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是依梵文翻译过来的。

10、当时西藏的国王也立出一些规矩,要大译师们直接翻译梵文的经论,不需翻译印度其它语言,他要求主要的就是翻译梵文的经论,特别是经。同时也规定,如果是译论典,必须经过印度很多大班智达共同校订确认的论典才可以译,如果只是一位大班智达写的,就不翻译。因为在六、七世纪的时候,印度有许多人解释经文的论文,如果把各种各样的论典都翻译过来,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见解。这实在是正确的决定,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在中国或台湾,经由藏文直接翻译也好,或由英文也好,不同人写各种经论的批注被翻译成中文,供给大家阅读,但并没有经过校订确认,产生很多问题。二、初释顶礼顶礼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第一句是顶礼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这是大译师

11、们在翻译之前所作的顶礼,他们为了消除自己在翻译过程当中的一切障碍。另外,为了分别是属于三藏中的那一藏,大译师们作不同的顶礼。如果翻译的时候,大译师们是向文殊师利菩萨顶礼,智慧到彼岸顶礼或是向薄伽梵母顶礼,这都是属于论藏的。如果向诸佛菩萨顶礼,是属于经藏的。如果顶礼一切智,是属于律藏的。为什么论藏的需要向文殊师利菩萨、薄伽梵母顶礼呢?因为论藏是三学之中的慧学为主;而智慧之主、智慧之本尊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而圆满一切智就是薄伽梵母,所以要向文殊师利菩萨、薄伽梵母顶礼。经藏要顶礼一切佛及菩萨,经藏主要的是以定学为主,诸佛菩萨的定是最殊胜的,所以要向诸佛菩萨顶礼。律藏要顶礼一切智佛陀,细微的戒条在律藏里

12、都讲的清清楚楚,只有具一切智的佛陀才能作到,所以要向一切智顶礼。这是一般性对三藏不同顶礼的解释。但三藏之间也有共通性的,并不是完全相违。 薄伽梵母,藏文君敦代玛是佛母之意,是出生一切佛的种子,诸佛从般若生。所以般若经称为佛母。佛陀所具有的一切智,智慧到彼岸,是佛陀所具有的现证空性的智慧,到彼岸就是到达最圆满、最究竟的程度。我们现在不断的听闻、修行,就是正在向智慧的彼岸前进,但还没有到彼岸。当修行达到最圆满、最究竟的果位时,才能称为到智慧的彼岸。所谓的到彼岸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能诠文句的到彼岸,一是所诠文义的到彼岸。例如般若经,心经,这些都是能诠语句的到彼岸,也称为经函到彼岸。这些经论所阐述、所诠

13、的到彼岸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位上道次第的到彼岸,一种是果位上真正圆满的到彼岸。所以一般提到的到彼岸,可以涵盖三个内容:佛陀具有的一切智就是果位究竟的到彼岸,一切菩萨所具有的现证空性智慧,就是道的到彼岸,以及表达道位到彼岸、果位到彼岸的经论称为经函到彼岸。大译师们一开始时向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顶礼,就是包括顶礼这三种到彼岸,但主要是向一切智到彼岸顶礼。这一句是西藏的大译师们在翻译之前加进去的。三、释本经前序解释完经名及翻译前的顶礼,接下来正文部分又分两段:第一、说明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解说这样一部经。第二、是真正讲解这部经的经文。类似现在很多人写书都会有一段前言,前言分为两段:一种是与其它经论共

14、同的前言,另一种是不共的前言。与其它经论共同的前序当中,讲出四大特点,也就是四圆满。如是我闻,一时,如是我闻,一时,这句话表示时间的圆满。我是指阿难,三乘共同认定他是声闻阿罗汉,大乘显教不共认定为普贤菩萨,但在密乘是秘密主金刚手菩萨。阿难向大众讲解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他听到佛陀讲这部经。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跟随佛陀听闻所有佛陀讲的经,佛陀圆寂之后,经过阿难的口述结集,留下我们现在能读的经典。一时的时,是指佛陀在世的时候,所以是时间的圆满。薄伽梵薄伽梵这一句表示宣说经论者圆满。薄伽梵是功德最圆满的导师,佛陀不管讲什么法,都是经过自己现证的。而其它外道的导师,他们并不是自己了解之后自力的宣说,

15、而是要靠以前某些人的讲解,然后再向大众讲说;或者并不是自己现证,而是捏造出来再向大众宣说。我们的导师薄伽梵,不管讲那一部经,都是透过自己现证,再向大众宣说。而他宣说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利益他人,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听到薄伽梵这个名字,就表示导师的圆满。 在王舍城灵鹫山, 在王舍城灵鹫山,是表示宣说这部经的地点圆满。当时王舍城是摩伽陀国的首都,位于印度中部,佛陀住在那里,国王频毗娑罗一直很护持佛陀传法。佛陀在灵鹫山讲这部般若经的时候,当时的灵鹫山,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平凡。同样的,当时的王舍城也有它殊胜的特点,五山环绕,其中之一即灵鹫山,在很多经典里也谈到它不同的特点。而我们现在去朝圣的时候,只看到一座小山上有几块石头,少量树木而已。我在一本论藏里读到的说法,因为众生的福德一直在往下降,共业也一直在往坏的方向转;因为福报不够,这些地点都会依众生的福德而转变。佛陀在灵鹫山讲般若经的时候,当时的徒众就有十万的菩萨,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的也有无数,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灵鹫山,好像很难容纳一百个人,因为众生的福德愈来愈小,这器世间也会随着福报衰退;同样的,灵鹫山附近的王舍城,佛陀在世的时候,它的国王非常有名,王舍城也是很有名的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