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51115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修改稿2009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名称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的研究二、课题的提出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能力。”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 国

2、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教学网络环境,有着坚实的硬件基础,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将网络教学环境与语文课堂有机整合,建立起让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索的、创造的“大语文”学习

3、环境,建构起高效能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教育面向未来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 三、课题的界定网络环境是指由因特网、学校内部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等硬环境设备,学校教育资源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所组成的共同体。主要内涵是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的先进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为依托,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系列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

4、单调模式,使活学、乐学落到实处。“有效课堂”在这里就是指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及资源,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基于此,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有效课堂可以这样界定: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和一般规律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语文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具体的说, 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资源,促使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课堂效能的最大化。它是引入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完美整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四、理论依据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2、人本主义理论原理。人本主义心理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3、建

6、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更好。4、探究学习理论。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求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探究性学习适应了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符合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 五、研究目标学校层面:1、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比

7、较系统的网络环境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方案(案例)和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逐渐探索出网络环境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弄清实现网络环境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步伐。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网络环境下所有学科的教学研究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教学结构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教师层面: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尽快适应网络新环境下的教育教学。2、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使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做到能符合网络环境下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学生层面:1、通过本

8、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凭借网络环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操作与网络表达能力,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六、研究内容1、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如何将各种课外信息(网上知识等)融合到识字教学中,形成开放、互动、新颖的识字氛围。2、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中年级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为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3、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如何利用网络环境,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

9、信息与应用信息,提高作文的兴趣与作文的能力。七、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应用教育理论,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逐步构建网络环境与语文课堂有机整合的授课方式。2、行动研究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不断发现、研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在诊断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改进,调整思路,并在分析、反思中不断进行总结。 3、个案研究法: 研究典型课例,发现普遍性,在共性中寻找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反思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收集研究中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概括,从而科学的揭示教学研究中的规律,最后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 八、研究过程第一阶段:2010年4月20

10、10年8月。1、确定研究课题和成立课题成员。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明确研究工作的实施要求。4、完成校内教学现状调查。5、完成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综述。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1月。1、师资培训,主要进行教育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2、培训实验班级学生,使其掌握足以进行网络教学活动的基本信息技能。3、进行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4、在实验班级开展网络环境下建设有效课堂的实践。5、根据课题组的统一安排开课题实验公开课。6、设计教学效果学生反馈调查表,定期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7、认真收集研究中的原始材料,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问题

11、和经验。8、适时接受检查评估,在反馈基础上,持续深化研究。第三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4月。1、根据上一阶段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工作。2、提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向专家咨询、解决。第四阶段:2012年6月。1、汇总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九、预期研究成果1、网络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及典型课例。 2、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论文。 3、制作的网络语文课程资源。 4、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语文的部分成果。 5、课题研究的综合性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课题总负责人: 裴士芳副组长:张红星、吴建彬、蒋琴芳年级段组长:唐彩霞(低)、黄 萍(中)、朱志娟(高)组员:蒋小云、张春芳、朱岳珍、花俊维、蒋玉琴、徐惠芳、余芳仙、史国洪、谢旭东、 吕春芳 课题协调:李 叶网络技术支持:朱华明(2011年7月前)课题总负责人: 许建锋副组长:吴建彬、蒋琴芳、谈宜成年级段组长:唐彩霞(低)、黄 萍(中)、徐惠芳(高)组 员: 全体语文教师课题协调:李 叶网络技术支持:朱华明(2011年7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