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491016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摘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对于高校教育是一个新的问题与挑战,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态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身的性格因素也有外界的诱发因素,作为教育机构或教育者应当积极干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种状态,也称潜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等,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短暂阶段。关键词:心理亚健康干预策略 大学生 亚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研究 学生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

2、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者仅占人口总数的5%,有75%是“亚健康”者,年龄多在2045岁 1。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种状态,也称潜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等,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短暂阶段。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半数以上,其比例之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因而,关注此类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应是我们每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大学生亚心理健康的现状、危害及形

3、成原因,应从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预防和调节措施,使他们走出亚心理健康的困境,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1 心理亚健康的界定亚健康是一个衍生概念,与“健康”比较而言的。健康是一个抽象的、相对的概念,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的含义“不仅是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84年WHO宪章),因此,严格来讲,健康是从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正常的“理想健康”。 而疾病则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结构、功能、代谢发生异常改变的生命活动过程,表现为躯体或心理上的异常1。但是疾病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健康疾病死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疾病和健康

4、的中间阶段即是亚健康状态,这时的机体既非“理想健康”,又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机体既有可能向疾病转变,也有可能恢复健康。2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与表现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涉及的范围较广,通常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亚健康。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心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为特征的存在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精细操作、创造性劳动等方面,无不使人们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等不健康的心理感

5、受,从而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占人口总数的5%;有75%是“亚健康”者,年龄多在2045岁。美国ACHA-NCHA机构2003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有13.4%的大学生在一生中可被诊断有抑郁症状。我国既往调查的总体情况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0%25.4%,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调查656名医学本科生,结果有26.5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健康心理;广东工大对

6、1346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4%。河南医科大学对1286名新生调查,结果提示,约2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郑晓边调查83名师范教育专业大学生发现,17.6%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上升而递减。 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不是心理疾病,所以不一定有某一方面突出的症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等。调查性研究的结果与之一致,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福建省5所高等院校1267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显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等问题最多,其次是情绪方面的困扰,而躯体化异常最小。大学

7、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还有神经衰弱、心理抑郁、偏执人格、精神不振、情绪不稳、情感偏差、失眠多梦、学习焦虑、人际交往弱势、过敏性认知反应、烦躁症等,并具有边缘性、模糊性、过渡性、可塑性等特点。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有很多,综合分析,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格的不完善特定阶段心理素质的脆弱与个性缺陷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大学阶段,伴随着自我独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安感、孤独感和急躁情绪,人格不完善和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加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对挫折和失败缺乏心理准备,承受力差,以及缺乏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和挫折时,往往陷入焦虑、悲伤

8、、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第二,生活方式造成心理亚健康首先,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大学生,由家庭步入社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其次,由高中步入大学,学习性质的变化,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适应性心理问题;第三,大学生活的自由与宽松,导致无规律生活方式,熬夜、上网、游戏、泡吧、无规律的饮食起居导致精神涣散,神经衰弱,造成心理亚健康。 第三,严俊的就业形势与生存压力越来越严俊的就业形势,使在校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还没有度过新生适应期就忧虑未来的就业问题,出现心理应激状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投入学习,不知该如何面对兴趣与专业的

9、选择,走入迷茫、悲观、失落状态。 第四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无法及时获得来源于他人的有力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处理应激事件问题的一种潜在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到换的社会资源,在个体遭遇心理应激时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据统计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社会支持呈一般水平。调查显示,大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11%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4%的人从不寻求帮助。在寻求帮助的对象中,社会支持资源不要集中于家人、朋友、亲戚、老师。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往往不在考虑之列,由于缺少专业而有力的社会支持而造成心理危机隐患。第五,学校自身的各种消极因素使大学生的心理再度蒙上阴影校园里存

10、在的各种消极因素是绝对不容忽视,消费攀比、校园暴力、管理混乱,人身伤害、人际矛盾、都会使大学生对大学校园产生失望;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自身的种种不足带给学生的是被异化的教育毒化的心灵。3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3.1 干预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对策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干预方法多采用集体(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有一些采用药物治疗、阅读治疗、道家认知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且以一种干预方法单独使用者多见。不同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不同。一类是以改善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为主。研究者对32名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大学

11、生实施2个月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并跟踪随访1a,结果显示道家认知疗法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者对大学生进行3个月的阅读治疗,结果表明阅读疗法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类是以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为主。研究者对12名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3周的团体心理咨询,结果表明,咨询显著减缓了大学生的孤独情绪。第三类是以改善某一方面症状,如人际关系问题、强迫问题等为主。同时也对48名有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进行了8周的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干预,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变化均有显著改善。该研究者还对57名强迫症状高分的大学生进行6周的运动干预,结果表明有目的安排体育锻

12、炼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强迫症状。 3.2 评价工具的使用 既往研究对干预效果的评价绝大部分采用量表评估。常用的评定量表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等;有的选用自编量表,如学生心理健康6维度自评量表;有的采用SCL-90,SAS,SDS,EPQ其中一种或几种联合使用。 3.3 既往研究的局限 笔者认为,既往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目前实证性干预研究针对的状态多集中在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或某一方面症状的干预研究上,尚没有对明确的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系统干预,对明确的大学生人群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研

13、究更少。(2)既往研究绝大多数采用单一干预方法,多形式的综合干预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不利于对各干预方法的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和探讨,另一方面也无法得出各干预方法的效果差异,进而难以提出最佳的干预方案。(3)干预研究的测评工具主要是量表调查,多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相对较少。虽然量表测评是客观、科学的效果评估方法之一,但每一个量表的研究领域和反映症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通常的研究仅采用个别或较少量表评价,必然使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受到限制,不利于该领域的纵深研究。 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陷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作为教育机构或教育者,应当给与积极干预。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多的倾注于危机干预,隐患

14、成为危机时才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明显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而对于亚健康状态则没有提上日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应该本着一种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大学教育。那么面对如此种种,该如何消除心理亚健康状态?对于此问题的解决应当是学生本人和学校双方的调整。作为在校大学生,首先应当主动对自己进行调控。 第一、要能正视自己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不要逃避或推诿,向自己提出改变现状的要求; 第二,在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妥协,采用自勉、鼓励、警醒等积极自我暗示 方法促使自己去采取有效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第三,努力培养心理保健习惯,经常反

15、观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对待他人和事物的积极情感,在行为过程中体会愉快。 第四,不要回避困扰自己的问题,包括属于隐私范围的认识、事件、情感,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帮助,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克服障碍,解决问题,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作为教育机构或教育者,应当积极从客观上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的当前境遇。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课常教学融合健康教育。大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指导的同时,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一些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应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其心理品质,让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主动与人沟通的习惯,

16、同时应注意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对力,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教育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运转规律信息,有助于各项生物机能发挥最佳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餋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同时增加脑的思维功能,对人的思想精神大有裨益。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学校应当是思想最为活跃,观念最为前卫的地方,博爱、灵活、鲜活的教育才能造就出大气、宽容、睿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有能力健康的生存于世。4 研究意义与展望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活跃而敏感的特殊群体,处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青年时期,这是人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也是处于求学、为迈入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