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45097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下室外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1结构设计说明 如东县文体中心体育馆地下室工程,地下室为一层,双向尺寸大约72mX68m,高4。0m,混凝土墙厚300mm。施工时根据后浇带分成大约30mX30m的4个区域. 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抗渗等级P6。框架柱柱网尺寸为90009000mm,框架柱截面尺寸为600X600mm、700X700mm、1000mm。地下室挡土墙厚度一般为300mm,地下室外墙体水平分布钢筋置于竖向纵筋内侧,外侧纵筋直径12mm,间距150mm,内侧纵筋直径14mm,间距150mm。水平分布筋直径12mm,间距150mm。2裂缝情况介绍2.1裂缝出现时间 (1)按初

2、始施工工艺,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一周以后拆模,拆模初期未见裂缝. (2)地下室全部拆模后,检查发现墙体出现裂纹。2.2裂缝表观特征 (1)裂缝大多数发生在与柱相连接的墙上,垂直于底板面。 (2)裂缝从上至下连通,离底板面约0。30。5m处终止。 (3)连墙柱两侧裂缝相对较多,第一条距柱边0.30.6m,其余裂缝比较均匀分布在墙中. (4)地下室外墙拐角处及后浇带两侧未见裂缝,第一条裂缝距离墙拐角或后浇带边缘3。54.5米。 (5)墙跨中部位裂缝平均间距1。21。5米。 (6)经实测,裂缝宽度一般都在0.100。20mm之间。 (7)经对具有代表性的裂缝宽度跟踪观测比对,未见裂缝有明显发展

3、变化。3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混凝土构件的开裂是由于混凝土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外墙的水平应力是主要控制应力,是经常引起垂直裂缝的应力,外墙的中部即剪应力等于零的位置应力为最大值,该值与混凝土的弹模、线胀系数、温差、收缩差、长高比、长度、约束度和徐变及配筋有关。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温差成正比,升温为正,引起压应力,降温为负,即引起拉引力,混凝土的收缩值换算为当量温差,此当量温差是负值,应力为拉应力。因此,当混凝土结构的降温和收缩同时发生时,混凝土结构承受互相叠加的拉应力,当这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在墙的中部出现第一条裂缝,一块分成两块,每块板又有自己的应力分布,且其图形完全相似,但

4、其最大值由于长度减少了一半而减少,此时如果该值仍然超过抗拉强度,则形成第二批裂缝,如此持续下去,直到最大应力小于或等于抗拉强度,裂缝稳定,不再增加.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抗拉强度更低,因此,在拆模后容易出现裂缝,随着裂缝的产生和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裂缝的发展逐渐稳定. 结合本工程裂缝特点,墙体裂缝为混凝土收缩应力裂缝。即混凝土硬化后,在没有外加荷载的作用下,因自身的收缩而产生裂缝。4裂缝产生因素分析 裂缝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与材料、设计、施工等都有很大关系.4。1 原材料影响因素。 (1)粗细骨料质量不良.配比混凝土选用的石子和沙子含泥量大,石子不坚固,最大粒径偏大,且骨料级配和粒形较差,

5、原材料吸水率过大,含有碱活性骨料等. (2)水泥品种、用量配比选用不当.选用了矿渣硅酸盐水泥、快硬水泥等收缩性较大的水泥。 (3)矿物掺合料比重偏大,超过胶凝材料的20%以上,导致混凝土凝结力较低。外加剂选择不当,未考虑外加剂对混凝土水化热、收缩性的影响。 (4)混凝土和易性较差,塌落度过小或过大。5。2 设计影响因素 (1)地下室外墙没有设置伸缩缝,长度过长,混凝土收缩应力太大,导致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强度等级选用C40以上,强度等级越高,水化热越大,墙体容易开裂. (3)设计墙体厚度较薄,钢筋直径偏大,不利于裂缝的控制。尤其是水平分布钢筋放在内侧,对控制墙外侧竖向裂缝作用不明显。 (

6、4)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构造措施较少,虽添加抗裂外加剂抗裂纤维等抗裂材料。但不能绝对控制墙体裂缝。4。3 施工影响因素 (1)施工措施控制不严格,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混凝土振捣不够或过度. (2)浇筑混凝土前未充分湿润模板,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收,引起混凝土收缩。 且入模时温度较高,混凝土白天和夜间温差过大。 (3)拆模过早,导致混凝土水分的丧失过快和降温过快,收缩应力增加。 (4)养护不及时,不到位,没有进行苫盖,水分流失过快,混凝土表面总处于干燥状态。6防止裂缝产生的综合措施6。1合理选用原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 (1)水泥宜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强度较高的水泥能减少水泥用量,有利于防裂。外加剂选

7、用减水率较高的高效减水剂以及性能优越的膨胀剂,若为泵送混凝土还须掺入缓凝剂,最好选用复合型外加剂,既满足多种性能要求,又方便施工。 (2)砂、石骨料应选用中、粗砂,且砂含泥量严格控制在3以内,根据泵送能力,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的碎石,有条件时选用5-40mm粒径的级配石。 (3)尽量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不宜超过C40,最好在C35以下。在满足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渗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掺量.尽量选用高性能混凝土,如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量膨胀来补偿其产生的收缩;严格控制水灰比,宜控制在0.5以下,水灰比的降低,将会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提高其抗裂性能

8、.5。2优化工程设计 提高墙体的强度和刚度是防止墙体开裂的有效措施,可适当增加墙体厚度和配筋率。合理调整建筑物“重心和“形心”的位置,尽量让其重合,减少偏心倾斜.基础设计应与上部结构荷载相协调,确保建筑物均匀沉降;由于墙体裂缝是竖向产生,合理利用横向分布筋;墙体筋设计应采用细径密排,最好采用双层双向钢筋,角部设置放射筋,预留洞口等薄弱部位应设置加强筋,且水平分布钢筋放在外侧,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在保护层厚度较大的情况下,可设置抗裂钢筋,布置“细而密”的抗裂钢筋、增加钢丝网片等能够有效分散应力集中现象,提高抗拉性能。5。3做好施工管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

9、先对模板洒水湿润,防止模板过多吸收表面混凝土内水分,造成混凝土干缩。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在内外模板外覆盖草帘,加强保温和保湿;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养护工作应尽早进行,并适当延长,但不宜过早采取松模浇水的做法,以免加剧温差;减小浇水养护间隔;延缓拆模时间,墙板内部与表面温差小于15以下时方可拆模。6裂缝处理方案6。1裂缝处理方案6。1.1 对于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未贯穿深度较浅的裂缝,不漏水或开裂已经稳定的裂缝。此类型的裂缝,暂不做处理,待涂饰时直接施工即可。6。1。2对裂缝较大大于0。2mm,有渗水的裂缝按如下方案处理: 现行比较常用的做法是采用做V形槽,然后在槽内填充高强度粘结性材

10、料进行封堵的方法。V形槽的尺寸一般是沿裂缝切出宽约10mm、深1020mm.根据裂缝宽度的不同,在V形槽内采用不同的粘结性材料。 当裂缝宽度0。200.25mm可灌入环氧氨脂;裂缝宽度在0。250.30mm之间,可灌入环氧树脂胶泥;裂缝宽度大于0。3mm,可直接采用水泥灌浆。 本工程的裂缝宽度在都在0。100。25mm mm之间,采用涂抹环氧胶泥封闭的方案对裂缝进行处理.环氧树脂胶泥具有抗渗、抗冻、耐盐、耐碱、耐弱酸腐蚀性能,与混凝土粘结力强。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接近,不易与混凝土基体脱开,耐久性好,可在潮湿环境下硬化,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适用于混凝土构件表面裂缝修补。6。2环氧树脂胶泥施工

11、流程(1)表面处理用角磨机沿裂缝走向对墙面进行打磨处理,使混凝土墙面粗糙,提高环氧胶泥与混凝土墙面的粘结力,打磨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2)环氧树脂胶泥配置 检查内装乳液、固化剂、专用砂浆均无破损、漏洒、受潮结块现象,每桶中的装配比例为乳液:固化剂:专用砂浆=1:3:16。 配料时,先将乳液和固化剂摇匀后按照1:3的比例倒入桶中,并充分搅拌混合均匀,然后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专用砂浆,直至搅拌成均匀的胶泥状.如果混合后较粘稠或不易搅拌均匀,可加入少量清水稀释(掺水量不超过胶泥重量的10)。(3)封闭 用抹刀将调和均匀的环氧树脂胶泥涂抹在墙面打磨部位,涂抹时要边压实边抹光,封闭完成24小时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待环氧胶泥硬化后,将环氧胶泥表面打磨平滑,以免影响涂饰施工。8结论 本工程地下室外墙裂缝为混凝土收缩应力裂缝,宽度未超过规范限值要求,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裂缝数量无新增,宽度和深度未发展,采用做V形槽涂抹环氧胶泥封闭的方案对裂缝进行处理,效果很好,满足了耐久性要求。通过影响裂缝产生因素的详细说明和控制措施的总结,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