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448300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写作题纲内容摘要一、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二不良资产的数量(三)不良资产的分布(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一)经济环境(二)国家政策(三)公司因素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五)金融监管乏力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七法律法规不健全三、防备不良资产的对策一深化体制改革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四国有公司要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六制定有关不良资产的专项法律 ,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七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2、现状及成因分析一、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二不良资产的数量三不良资产的分布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2.导致银行的资产损失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二、不良资产的成因一经济环境二国家政策1体制因素2政府干预3.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混淆不清 三公司因素1.公司缺少市场竞争能力2.公司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1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鼓励机制2.资产项目评估质量不高3. 银行自身消化不良资产能力有限,不良贷款治理缺少有效手段4.银行间无序的竞争。五金融监管乏力1.监管目的错位2.监管重心不明确3.监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

3、4.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七法律法规不健全 1.法律法规不健全。2执法不严三、防备不良资产的对策一深化体制改革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1完善授信风险机制2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系统3建立有效的鼓励机制与问责机制4.商业银行要积极采用措施,活化信贷资产存量四国有公司要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1资产重组2. 转变经营观念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六制定有关不良资产的专项法律 ,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七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论文摘要:尽管进行了近年银行业改革,国内商业银

4、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种严重问题,如果不能对的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 会严重地阻碍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 , 削弱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营,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一步和加入WTO背面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摆在国内商业银行面前的不仅是开发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更重要的是加快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的转化吸取,为即将开展的竞争排除后顾之忧。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形成因素,并结合国内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防备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

5、对策。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一、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资产风险超过预先估计,部分或所有损失的资产。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到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反之,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因素不能按商定的期限归还所有本金或利息,导致银行损失的此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按国际原则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称为不良贷款。本文所探讨的不良资产是指后三类贷款。二不良资产的数量根据银监会的记录显示,按贷款国际五级分类原则,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12684.2亿元

6、,占所有贷款比重的6.2%,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距离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具体状况详见表一。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较之其她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虽然近两年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等手段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但是截至年终后三类贷款仍占所有贷款的6.72,并且前三季度,都市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均浮现反弹态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形势不容乐观。表一: 单元:亿元 % 余额比例余额比例余额比例不良13133.68.6112549.27.0912684.26

7、.2次级3336.42.192674.61.512183.31.1可疑4990.43.275189.32.934623.82.2损失4806.84.154685.32.655877.12.9表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表(见附件1)(三)不良资产的分布不良贷款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和行业特性。不良资产的数量与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不同,不良贷款的数量有明显的区别,根据有关数据记录在国内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的不良贷款率低于3%,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等经济不发达省份其不良贷款率超过15%。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说农、林、牧、鱼业不良贷款率高达

8、47%,批发、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业的不良贷款率也在13%-16%之间,而采矿、金融、建筑、运送、住房按揭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低于4%。(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浮现存款滑坡的状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长头寸,往往浮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名誉。 2.导致银行的资产损失。虽然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他有关

9、费用。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期间内无论利息与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由此而论,公司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二、不良资产的成因金融公司不良资产的形成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觉得,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重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属于市场风险;而国内不良贷款产生的因素却迥然不同。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政策、公司、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机制等几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探讨。(一)经济环境一方面经济周期是一种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华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华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

10、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另一方面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多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都也许引起不良贷款的生成。例如当政府采用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导致公司总有效需求局限性、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相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二)国家政策1体制因素。上世纪 80年代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加速市场配备社会资源的步伐,政府实行的“拨改贷”将公司资金配备方式由财政供应制变化为银行供应制。银行资金被用于财政性的用途,借贷资金运动不能遵循借贷资金的运作规律及特性,具有免费性

11、和运动的单向性,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公司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公司浮现大面积亏损,公司的亏损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据记录,国企的负债70%以上都是银行贷款,而国有公司的贷款约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80%左右,致使银行中国有公司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2政府干预。在经济转轨时期,筹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济主体行为准则带有双重性,政府干预公司与银行经营成为必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公司与银行服从大局,从国家筹划,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当社会性承当,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规定公司和银行面向市

12、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发展。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银行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3.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混淆不清。受老式筹划投资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当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1994年 3月至 11月,国内先后建立了3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是为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增进专业银行真正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需要。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后,从表面上看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但事实上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某些具体经营业务还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承当,仍涉及着部分政

13、策性银行业务,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背上“免费献血”的包袱。(三)公司因素1.公司缺少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授信业务都形成于筹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国有公司长期习惯于筹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运作模式,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转向市场经济后一时难以适应,加上竞争剧烈,跟不上产业构造和产品构造的调节,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导致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长, 货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效益持续大幅下滑。此外,因公司自有资金局限性,追加借入资金,使公司负债成本增高,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贷款风险, 影响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公司过度负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是不良资产产生的主线因素。2.公司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不少公司对会计法、公司法中财务会计的规定视而不见,滥设账户,缺少完善的账簿,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挥霍严重。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公司资金,但又不能从账簿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