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32110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内容提要: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入手,深入探讨和总结了城市发展上的生态学思想起源,以及生态城市的主要理论基础。以期进一步深化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以及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田园城市论 有机疏散论 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 清洁生产论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城市生态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城市”的思想渊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此后,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

2、,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1 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11 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其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和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1 2 生态城市的特点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

3、大特点:121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122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强调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

4、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123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124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同时控制城市规模,促

5、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其次,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生态城市的完善依赖于每个子系统的平衡发展,良好的生态城市环境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每一幢建筑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仿真分析,为生态城市建设做出科学决策。125 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2 生态城市的理论起源“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产生的时间不过20年

6、左右,这对一个科学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而言是非常短暂的。但这一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思想和理论为我们研究“生态城市”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方向和指导原则,是我们研究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石。追溯这些深邃的、经典的、睿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对于我们建设生态城市,都会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本文将着重总结和综合古今中外有关生态城市的思想和理论。2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生态城市”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渊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心的问题。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就是赋予“

7、天”即自然以“人道”,“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系统思想,这一思想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在我国传统的天人关系中居于主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科学技术无不深受其影响。公元前390年后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有:1)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2)主张增加农业人口,提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并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事农业,其中还规定了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迁居。随后荀子(公元前238年)则提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公元170年,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的思想;到

8、1885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天人合一”论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譬如在对城址的选择上,要选择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在城市规划方面,则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显然都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对城市建设和改造工程方面,也充分考虑到生态平衡的因素;在对中国城市园林建设中,强调表现自然美,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由于园林建设受外来干扰较少,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园林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人类活动中最成功的、最明显的表达;此外,由“天人合

9、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无行、相土、风水等思想,都对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影响。可见,“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哲学的核心,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思想保障,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和生态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指针。22 田园城市论田园城市论是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在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这是城

10、市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 后改名为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在十八九世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乡对立日甚的“产业革命”时代,田园城市论提出把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这种城乡结合体即称为田园城市。它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既有高效能和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兼有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象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

11、同结合。田园城市论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 ,企图彻底改造资本主义大城市,使工业化条件下的城市与理想的居住条件相适应。1919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社区代管。”从上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霍华德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理想的社区应该是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结合。田园城市理论思想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21 城市乡村磁铁思想。霍华德认为

12、一切使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原因都可以归纳为“引力”,必须建立“新引力”来克服“旧引力”。由此,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三磁”理论。他认为,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图,城市磁铁是工资高、就业机会多,有着壮丽的大厦和众多的社交机会、游乐场所;然而,它却高地租、高物价、工作时间过长,阳光日益昏暗,空气被严重污染。而乡村磁铁呢?它有着美丽的景色、高雅的园林、清新的空气和潺潺的流水,以及令人羡慕的低地租;但是这种低租金是低工资的自然产物,它单纯以农为主,饮水也供应不足,卫生条件也不佳。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本应兼而有之。这两块磁铁必须合二为一。“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

13、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因此必须构造一个城市乡村磁体。它将兼并了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的优点而无其之弊,成为人类居住理想的高效率社区。222 田园城市的分区和中心。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与乡村两个部分。城市的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的接触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对他的田园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的田园城市建6000英亩土地的中心附近,用地为1000英亩。城市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从中心到边缘为1240码,6条壮丽的林阴大道从中心通向

14、四周,把城市划成6个相等的分区。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中央公园,在城市的外环有工厂、仓库、牛奶房、市场、煤场、木材场等等,它们都靠近围绕城市的环形铁路;环形铁路有侧线与通过该城市的铁路干线相连接;城市四周的5000英亩为农业用地,除耕地、牧场、果园和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还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223 田园城市发展应遵循的正确原则社会城市(城市群)论。

15、霍华德认为,田园城市的增长应该不是降低或破坏,而是永远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机遇、美丽和方便。当田园城市的人口达到32000人的时候,它将靠在其“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地方建设另外一座城市来发展,因而新城镇也会有其自己的乡村地带。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布置,注意每个城市的周围始终保留一条乡村带,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组群”社会城市(Social City)。霍华德指出,城市组群中的每一座城镇虽然在行政上是独立的,但由于有专设的快速交通,一座城市的居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另一座城市,所以这个城市群里的居民实际上属于一个社区。这个美丽的城市群中的交通系统因此成了

16、重要的枢纽。首先有一条市际铁路,把外环所有的城镇联系在一起;还有一种铁路系统使各个城镇与中心城市取得直接联系。应该说这种城市形式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224 城市的“人民性”霍华德强调美丽的城市组群建设在人民以集体身份拥有的土地上,土地和社区是“为人民的”,不是为政治或宗教领袖的。田园城市里的一切场所,所有居民都可以自由进出,在布局上注重人们上学、购物、工作和管理方面的方便,特别是重视群众教育和娱乐,强调每个区都有学校和公园。而且在城市的四周分布着各种慈善机构,由各种热心公益的人来维持和管理。在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以后,霍华德又组建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分别于1903年和1920年在伦敦附近建设了莱奇沃思(Let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