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24232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业二十年的老会计经验之谈,如果觉得有帮助请您打赏支持,谢谢!会计造假百年回眸【会计实务经验之谈】说来话长“应计制”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中,国人忙于向西方“取经”时,不料西方会计界正在孕育着一个后来叫做“应计制”的变革思潮。当时的史料告诉我们,在此之前,海上贸易盛行,用现金买了船和货物后向彼岸进发,到了目的地,把货卖掉,回程前又买进新货。这样完成一个来回后,连货物带船一起卖掉,从最后所得的现金减去出发前所用的现金,就可以知道此行“真金白银”地赚到了多少钱。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现金收付实现制”了。这样的算法,结果固然不容置疑,但要在正常生产经营周期(例如航程)完成时来算账,且要求往

2、来款项均已结清。对于连续进行的生产经营来说,这样的算法可能并不适用,如果能改成按日历周期来定期地结算和报告,应当会更为恰当。“应计制”就代表了这样的一种思考过程:如果能认定“收入”是某一时期赚到的,“费用”也是该时期应承担的,从“收入”中减去“费用”,差额就是该时期的“收益”,或者叫“净利润”。这样就可以回避正常营业周期,定期地报告损益了。根据笔者的看法,应计制是在1906年之后才进入会计实务的,在1925年前后占居主流地位,1940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则标志着其理论总结的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称“销售基础”,而不叫“应计基础”)。这是会计原创性成果集中出现的时期,会计前辈们

3、贡献聪明才智,针对各种疑难问题,相继提出解决方案,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等,在无形资产问题上,留美的中国学者杨汝梅(众先)也作出了领先于世人的贡献,他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1924年出版于美国,连美国会计学会会长也一再引用:会计名家派登(W. A. Paton)氏于其所主编之会计大全第七九五页到八三三页(AccountantsHandbookP.795833)史屈莱托夫(Frank.H. Streightoff)于其所著之高级会计学第一一五页至一二二页(Advanced Accounting P.115122)

4、中均一再引用,奉为圭臬,于此足征该书之价值,实占有会计学国际之重要地位也。”(李鸿寿文,会计季刊1937年1月1日)所有的这些努力,最终使财务会计形成至少在表面上逻辑自洽的体系,其后的七、八十年来,这样的体系也包容或顺应了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只是,会计前辈们当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从世人所共知的“赚了多少钱”,变为应计制下的“有多少会计收益”,实际上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这一来就把真的变成假的了。原来的“赚多少钱”是真金白银的,这钱用在哪里了也很直观。而所谓“收益”或“利润”甚至不能定义,只能说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取决于什么是收入,什么是费用,纯属会计上的“人造概念”,在

5、现实世界中没有对应物,什么也不是,却被用来充当了“赚钱”的山寨版。会计是通过复式簿记来对业务作双重登记的,为了实现这个由真变假的“偷换概念”过程,就需要提出一些名词概念,这些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必然要有意无意地含混其辞,才有可能“忽悠”成功。例如,虚构了一笔并不存在的收入,还必须同时捏造出对应的虚假资产。有位叫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学家对收入和费用的描述就很逗,本来还不太觉得晕,看了他的文字之后反而更晕,堪称应计制理论的经典样板;“收入(revenue)的概念是很难予以明确解释的,因为它一般都与特定的会计程序、一定类型的价值变动以及确定收入应于何时陈报的规则(明文的或暗含的)有关。收入的计量和

6、陈报时机是会计理论中令人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但应当对它们采取虚心的态度来研究,而不应把它们局限于狭隘的收入定义。”(pp.119)“象收入这个词一样,费用(expenses)这个词也是一个流转概念,表示企业资产的不利变动。但并非所有的不利变动都是费用。更确切地解释,费用是获取收入过程中所使用或所耗用的货品或劳务。”(pp131)(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会计理论,王澹如等编译,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9年5月)虽然说得不清不楚,但给人印象“会计的确很有学问”。也许是由于“忽悠”的功力深厚,这位大侠的名著会计理论1965年在美国出版,到1980年代出中译本时,已经修订重印了几十次。下文在提及会计准

7、则时,读者还会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此处先按下不表。此外,实务中面对具体的疑难问题时,当然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其中有些做法是正确的,有些则是站不住脚,不堪一驳的,会计实务既是由这两者拼凑而成,也就难免给人真真假假的印象,以致于“假作真时真亦假”。人们常说“利润造假”,其实并不准确,世界上并不存在“真实的利润”,因为利润本身就是假的,应当说“会计造假”,会计以利润为幌子,随心所欲地造假。更可悲的是,由于“净利润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无从验证是对是错,云遮雾罩之下,人们无从看清公司的真面目,也就难免上当受骗。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社会提供的主流指标一旦是假的,现代财务会计也就难免整体沦

8、为“造假行业”。有个在会计圈子流传的故事:一家公司招聘会计,面试的老板只问一个问题:“等于几?”凡是回答“”的都落选了。只有一位应聘者表现独特,在听了老板提问后,起身关上门,拉上窗帘,然后凑近老板身边,小声地问“您想让它等于多少?”,毫无疑问,此君由于深得会计造假的“真谛”,以及出色的表演天才,接到了公司的聘书。凡是会计人员,大抵都有点“小得意”,只因为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地做假账。事实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些业务,如果让100位会计人员完全独立地处理,结果会得到101套财务报表,多出来的套是注册会计师调整的。不但能弄假成真,还能玩到如此优雅、如此有学问的地步,财务会计成了一个令人崇拜的“高大上”行

9、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反过来想得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在“人人都会做假账”的氛围中,还有人会做真账吗?真实的账是什么样的?会计核算中真实不虚的部分会计上在记录一家刚开业公司的情况时,肯定要反映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办公司所需要的资源属于谁的?刚开办时,就是公司所有者自己投入的资本,称为“实收资本”。在公司成立后,可能向银行等债权人借款,称为“负债”。第二个问题是:这些资源用在哪里了?刚开办时,当然是存在银行户头里。但随后就会转化为其它形式,例如用银行存款买回原材料,将原材料投放到生产过程中,等等。会计上记录这种转换,是靠业务之间的金额传递来完成的。例如:用1000元购100公斤原料,就

10、把银行存款减少1000元,同时将原材料登记为1000元;其中有80公斤原料投入生产,就根据单价计算出,对应于80公斤原料的金额是800元,就把原材料登记为减少800元,同时生产成本登记为增加800元;生产过程中雇工花了800元,就把银行存款减少800元,同时生产成本登记为增加800元;生产完工后产品交库,这时在生产成本上已经登记了1600元(原料800元+工资800元),就把生产成本减少1600元,同时库存商品登记为增加1600元;这种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准的处理规则,叫“历史成本原则”,不管公司资源形式如何转换变化,金额如何传递,总金额肯定是不变的,而且容易从发票、银行票据、进仓单和领料单等原

11、始单据来验证其真实性。综合以上的两个方面,因为实收资本代表业主的权益,就可以确立反映任意一个时点状态的会计恒等式:资产 =负债 +业主权益(1)不过,公司是在不断地运作中,经过某些生产经营业务,货币资金会比原来更多。假设生产成本为1600元的库存商品卖出,收到了2000元。结果是,属于“资产”的银行存款增加2000元,而同属于“资产”的库存商品只减少了1600元,两者相抵后,“资产”一方多出了400元,会计恒等式两边就不再相等,平衡被破坏了。可以设想在等式右边,“业主权益”下有个“未分配利润”账户,对它也增记400元,这样既在左方表现货币资金400元的增加额,同时也在右方解释了这400元的性质

12、,“未分配利润”是已经赚到手的钱,属于业主的权益,只是股东还没有以现金股利形式拿走而已。这样理解的结果,会计恒等式又达到左右平衡了。银行存款 2000 - 库存商品1600 = 未分配利润 400 (2)但这还不够,会计还要满足更详细的数据需求,要回答“这些钱是如何赚到的?”这一类的问题。这从资产的本期增加额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货币资金有三大来源,除了自己赚到的以外,可能还有股东新增投资和银行新发放贷款也混杂在内;如果只看“未分配利润”的本期增加额,也看不出这钱从哪里赚到的,因为它只是最后的总结果。考察会计恒等式,等号右边表现公司的资金是由谁提供的,如股东、银行等,可称为“资金来源”;左边表现

13、公司的资金占用在何种项目上,如银行存款,库存商品等,可称为“资金占用”,那么,会计恒等式可以改写为:资金占用 =资金来源(3)会计的习惯做法是,当需要得到某种数据时,就为此专门开设一个账户进行统计归集,简捷地得到该数据以后,再让这个账户回归到零的状态。不妨设想用新设的“收入”来核算从生产经营所收到的钱,在还没有结清为零时,先视同为“资金来源”类;也用新设的“费用”来核算生产经营所要开支的钱,在还没有结清为零时,先视同为”资金占用”类,那么在金额上就有:本期收入 -本期费用 =本期未分配利润(4)其中,“收入”和“费用”是可以细分为各种明细账户的,例如,收入可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

14、收入”等,费用也可以划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等。有了这些专门开设的账户,就可以很方便地回答“钱是从哪里赚来的”这一类问题了。例如,主营业务赚到的钱就是“主营业务收入”高于“主营业务成本”的部分。根据以上分析,把实收资本和“未分配利润”都归于“业主权益”中,(3)式的具体内容可以扩展为:资产 +费用 =负债 +业主权益 +收入(5)其中,“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是过渡性的,在每月月末完成归集任务后,都要把当前余额结转到属于“业主权益”类的“未分配利润”中,根据“本期收入-本期费用”算出“本期未分配利润”,自已则还原到“清零”后的状态。尽管此时又从(5)式回归为(1)式的纯粹状态

15、了,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一过程,我们已经能够回答“钱从哪里赚到”之类的问题了。大致地说,(1)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4)式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5)式则是全部会计账务处理的依据。上文描述的财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不证自明的,那为什么还会发生会计造假,并达到当今“无法无天”的地步呢?偏离现金与历史成本的其他业务处理以上所列举的,其实只有对外的现金收付业务和内部实物运动变化的业务,记录对外业务时,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依据,记录实物在公司内部的变化时,则以对外交换形成的历史成本为转换依据,所以能描述得一清二楚,令人信服。一旦涉及到这两类以外的其他业务,为了“以假当真”的游戏能玩下去,

16、往往必须偏离现金与历史成本原则,就无法只靠常识来处理了,“资产”、“费用”、“负债”、“业主权益”和“收入”等名词概念,也不再是和上文一样不言自明可以一笔带过的,必须说明它们是怎么定义或理解的?或者说,它们包含了哪些具体的项目?在会计处理时该怎么记录?所以要有专门的会计理论或会计准则来说明。这些处理规则,应当说鱼龙混杂,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是后者败坏了会计的名声。限于篇幅,下文只挑出有问题的业务处理规则来举例分析,概括地说,这些规则暴露出财务会计的整体思维逻辑相当混乱,有时候明明没有钱,硬要说成有钱;反过来,有时候明明有钱,硬要说成没钱。一、“明明没有钱,硬要说成有钱”的例子是赊账销售。库存商品发出去了,但还没有收到现金,会计上应该怎么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