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22168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讲:《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_致橡树1.了解这首诗象征的表现手法,感受浓厚的抒情氛围。2.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了解作者和现代诗歌的特点。2.初步尝试运用抓意象、品语言、知人论世法等方法鉴赏现当代诗歌,形成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结合文本体会诗人的幸福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致橡树一、介绍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 会第

2、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二、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三、舒婷诗歌特点舒婷的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一代人对历史、对祖国、对爱情的崭新理念,以感人的激情、深邃的思想与精巧新奇的意象取胜,如著名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另一类以描写自己内在情思,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福,以及对爱情的回忆与期待为主,以真挚、委婉的情思与隽永、优美的意境取

3、胜,如春夜、秋夜送友、落叶、思念等。四、不同的爱情凌霄花攀附鸟儿单方的痴 恋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的奉献木棉和橡树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各有特点、同甘共苦的爱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介绍作者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

4、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长诗:但是水,水土地。 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 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二、诗歌大意在诗中诗人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他自己的乌托邦。全诗共三段:第一段:诗人勾勒了想象中的尘世生活,走出象牙塔,融入尘世中去,体味尘世的美好。第二段:以一颗博大的爱心与人勾通,为“河”、“山”取名字,把幸福带给我,把幸福传给你。第三段:赞美别人,祝福别人。三、总结诗人肯定了平凡的、世俗的生活,有一种想步

5、入世俗生活的冲动,但又不甘心即时(所以“从明天起”)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他保持着他的高傲,他生活于社会的边缘,想望得到幸福,对生活充满爱,但又不愿意融入社会生活,封闭在自我的王国里。例1.分析致橡树诗中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解析: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答案: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

6、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

7、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这是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例2.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海子为何要从“明天”起?解析: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案:所谓明天,就意味着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明天只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诗人在明天所

8、向往的,正是他今天追求而得不到的。所以只好把希望寄托到明天。例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为什么把世界说成“尘世”?解析:当作者背对大海,看到的是尘世生活,虽然那里有着一般人的幸福、富足、太阳,但他只能欣赏它,而不能真正融入进去,因此他还有着痛苦。当作者面朝大海时,作者心里更加宁静了,他把整个世界看得非常透彻,没有愤世和不平,感受到他所要追求的幸福。答案:尘世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而诗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宣告,是精神上的。从诗人的祈愿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质朴的善良与真诚,也感受到了他质朴下的清高与

9、骄傲,理想与现实对抗的痛苦!例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句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解析:考察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同样也是对作者诗歌思想情感的考察。答案:“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所以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显示出诗人已经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由此可见,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基础演练一、阅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完成1-4题。1.“从明天起,做一个

10、幸福的人”,那么今天的诗人幸福吗?_2.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给陌生人祝福,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3.诗歌第二、三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4.能否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删去?为什么?_二、拓展阅读(一)活在珍贵的人间海子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1.人间的珍贵体现在哪里?_2.本诗选择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_3.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彻底干净的黑土块”?_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 (二

11、)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1989.3.14凌晨3点4点5.复活了的十个海子有什么特点?最后一个海子有什么特点?_6.“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谷物高高堆起”“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结?_7.诗的结尾,诗人说“无视黑夜和黎明”,却又问“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_答案:一、1. 不幸福。因为明天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的;正因为今天不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